高中历史

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

A.土地政策的重要性 B.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C.内战胜利的可能性 D.国家前途的预见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邓贤在《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一书中这样描述:“(强渡黄泛区以后)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淮河岸边。渡口没有船,也没有桥,河水又深又急难以徒涉,尾随的追兵已经赶来,后卫阻击战全面爆发。紧急之中,司令员刘伯承亲自夜探淮河,经过寻访竟然找到一处当地人过河的浅滩,为大军开辟一条生路。”这段描述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赢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取得了渡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毛泽东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上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入极大困境,然后歼敌,并不为迟。”这是为了( )

A.贯彻工农武装割据的方针 B.统一部署百团大战
C.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D.组织实施战略反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观察下表,导致1946—1947年国共军队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年份        军队
共产党军队
国民党军队
1946年
127万
430万
1947年
195万
370万

 
A.抗战结束,国共军队休整
B.内战爆发,共产党精兵简政
C.中共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成功进行战略反攻
D.中共打败国民党的进攻,准备进行战略决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统治,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当时人民提出 “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的口号。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华北和华东的农业基础良好 B.解放区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
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D.人民被解放全中国的激情鼓舞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1年,蒋介石发动围剿新四军的皖南事变后,中共党内有些人认为皖南事变就是第二个“四一二”政变,蒋介石将会投降日本,国共合作将随之破裂。毛泽东不同意上述看法,指出:皖南事变与”四一二“政变不同,中共只要实行正确的斗争策略,就有可能制止蒋介石投降反共,国共合作也会继续下去。毛泽东做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全国人民对蒋介石的巨大压力 B.英美反对蒋介石投降反共
C.国民党内爱国力量对蒋介石的牵制 D.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文中“这一事件”隐含着作者某种强烈的价值判断的是

A.中国赢得民族抗战伟大胜利 B.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 D.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共产党人这时在中国东南部进行活动,他们从民众中取得力量,并通过没收和分配大地产的有条不紊的政策,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从贫苦农民那里得到支持。”材料中的“这时”应指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联合起来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9年1月中旬,斯大林知道中国的这个消息后,也很高兴,认为是奇迹,因此在他的台历上写上了‘奇迹、真是奇迹’。”被斯大林认为是“奇迹”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 D.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漫画《重庆谈判》,对其寓意解读最准确的是:

A.人民厌恶战争期盼和平
B.蒋介石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C.谈判实现了武力均势下的和平
D.军事力量的处置是谈判的焦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一次战役的形势图,下列对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     )

A.国民革命运动中北伐军的胜利进军 B.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 D.战略决战中的淮海战役全面展开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西藏和平解放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