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威尔·杜兰说:“(中国)在这个制度之下,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混乱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它给人的机会是平等的,它通过公平考试选出最有学
问的学者来担任官职。它防止了权力的世袭化,保证了知识阶层的合法对流”。这个制
度指的是
A.分封制 | B.科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宗法制 |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自己封拜官职,因心怯,他将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以正常的样式封发,而改用斜封,上面的文字亦不敢用朱笔,改用墨笔。当时称“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 |
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这个历史时期是指:
A.春秋战国时期 | B.秦汉时期 | C.隋唐时期 | D.明清时期 |
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
两汉 |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
隋朝 |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
唐末 |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好了歌》:“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要是官吏选不特,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为解决诗歌中的“苦恼"统治着曾采取的措施有( )
①三省六部制
②皇位继承制
③科举制
④刺史制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剧情有违历史史实的是
①关于清朝题材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
②《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
③《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④《台湾1895》中的李鸿章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杨家将》的故事是根据宋太宗时期西路军副帅杨业的故事改编的。杨业是前方作战的指挥官,本应该具有较大的自由权,但却受到皇帝、正帅和监军等多方面的制约,只能绝对服从不得应变,最后战死沙场。除了以上的制约,他还受到谁的制约?
A.丞相 | B.知州 | C.枢密使 | D.通判 |
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
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元朝实施行省制
④明朝设立内阁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 |
8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 |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
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 |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
下面关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隋唐的三省六部与美国的国会、总统、联邦法院都是民主的反映 |
B.前者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民主,后者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 |
C.前者设置的目的是保证皇权独尊,后者设置的目的是防止独裁、维护民主 |
D.两种制度下机构的官员都是任命的 |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推荐,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的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的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
B.唐代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
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
A.察举制的实行 | 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 | C.科举制的推行 | D.军机处的设置 |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 B.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变 | D.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变 |
有史家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是官僚体制,而官僚体制的主要内容是官僚的选拔和权力的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权力的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
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
C.废丞相,设内阁 |
D.确立三省六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