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 B.建立法律体系 |
C.确立三省六部制 | D.实行科举制 |
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 )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 B.废除行省,设三司 |
C.设厂卫特务机构 | D.以八股取士 |
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行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 | B.行政权 | C.军政权 | D.财政权 |
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
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 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 |
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 |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
B. |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
C. |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
D. |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表中数据表明( )
A. | 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
B. | 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
C. | 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
D. | 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赐丞相座。宋朝时期,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这实质上表明了(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 B.专制主义的加强 |
C.行政效率的提高 | D.选官制度的成熟 |
某朝代中央政府在全国划分了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一朝代是
A.秦代 | B.汉代 |
C.唐代 | D.元代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 B.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
C.龙生龙,凤生凤 | D.立嫡以长不以贤 |
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是指(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科举制 | D.行省制 |
史载,北宋年间,江淮、两浙、荆湖南北路屡现百姓揭竿而起的现象,“大者近百人,小亦不下数十人,所在剽掳,官司不能禁”,而“州县上下,递相蒙蔽,不以上闻,使朝廷无由知之”。这一记载表明当时的北宋( )
A.地方政治腐败冲击中央集权 |
B.中央监察机构遭到破坏 |
C.中央政令在地方上执行不畅 |
D.地方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
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 B.缓和了社会矛盾 |
C.打破了世袭特权 | D.推进了民主政治进程 |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
B.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
D.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
“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该制度最可能是
A.分封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