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疆古称西域,汉武帝反击匈奴后,西汉置西域都护府,将该地正式纳入汉朝版图。中央政府就开始在西域进行“屯垦戍边”并历代相沿,其中尤以西汉、唐、清三朝为鼎盛时期。
《西域图志·屯政》记载:自汉代实行募民徙塞下的屯田之法后,“屯政”日升,“凡有军兴,必修屯政”,然而汉唐之屯政,专为养兵,而未能“兵民并济”,“师行则举,师旋则废”。只有清代的屯田“战守兼宜”,更注重对边疆的开发和建设。清朝时期的屯田与收复边疆的战争密不可分。清朝不仅兴办了军屯、民屯和犯屯,而且增加了历史上未有的旗屯、商屯和回屯。由于屯田的迅猛发展,使新疆出现了“农桑辐辏,阡陌成群”的景象。
为了有效地管理屯田,唐中央政府在尚书省工部设屯田司,在各地置“营田使”,管理地方屯田。清代采取“边防与屯政相维”的方针,军屯属军事机关管理, 民屯属地方行政机关管理, 回屯属维吾尔族地方机关管理。道光帝时期,认真吸取清代以前历代政府长期集中在南疆地区屯垦,造成新疆历史上长期南农北牧局面的教训,在北疆召集流亡,大兴屯田。
1954年10月7日,一个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建设的兵团组织,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建制——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这是我国自汉、唐以来在边疆民族地区实施屯垦戍边政策的继承与发展,是我国现代屯垦戍边制度的一个伟大创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历代王朝在新疆“屯垦戍边”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疆屯垦有哪些积极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鳊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秦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特点
(2)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及历史地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往今来,各地区各民族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里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我以为《中庸》里边“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十二个字是最能表现出我们民族形成的情形”,……最早提出了汉民族秦汉形成说。
——吕思勉《中国民族演进史》
材料二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三 ……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汉民族秦汉形成说。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4—19世纪上半期西方各民族怎样实现了“人心的改变”和“政治制度的改变”。
(3)归纳材料三的观点,并以19、20世纪的史实加以说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史书记载:“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玄宗开元年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其政事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这一变化说明了(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权重合
B.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处理政务的机关
C.宰相失去议定军国大事权力
D.唐初三省权力制衡关系被完全打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
北宋时,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他“独亲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他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
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卷一四)。……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  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五的观点。(9 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腐败普遍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中。古代中国……一是通过道德教育,遏止人们尤其是官吏的贪欲……以清廉为荣、以贪墨为耻,是中国古代家训的重要内容……宋代清官包拯的家训,唯一的内容就是不允许为官的子孙贪赃枉法,若有贪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二是建立监督官吏的机构和严惩贪赃的法律……闻名于世的《唐律》中涉及到严惩官吏腐败的条款甚多……(对于贪赃枉法者)最高刑罚可判至流放两千五百里。
——摘自《中国古代的反腐败》
明代《大明律》规定犯“枉法赃”,官“八十贯,绞”,吏“一百二十贯,绞”……若是执法御史及督抚这类的“风宪官吏”犯赃,加二等治罪。犯赃官吏,官除名,吏罢役,永不叙用。
——《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材料二 据国际透明组织近年来对各国廉洁度的年度排名,最廉洁的十几个国家中除新加坡外,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究竟发达国家建立了怎样的机制,能够“将筐里烂了的桃子挑出来,从而保持整筐桃子的新鲜”?因为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一)专设监督机构;(二)政务公开与财产申报……
——摘编自《反腐败与制度——宏观视角看西方国家防治腐败措施》
材料三 1883年,美国就颁布了《文官制度法》,对政府公务员的行为做出了详细的规范。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联邦贪污对策法》,规定选举中总统和国会议员得到100美元以上的捐款必须登记。1985年推出的《政府工作人员道德准则》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公职做交易;公职人员不得在外兼任与其职责利益相冲突的工作或从事与其职责相冲突的事务;政府官员在离职后一年内不得回原工作部门从事游说活动,违反者将受到刑事处分。
在美国,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1972年6月17日,美国总统大选在即,在任总统尼克松的5名亲信潜入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总部办公室,偷拍文件和安置窃听器,被当场抓获。其后,尼克松极力阻挠媒体对这一事件的调查,甚至威胁吊销《华盛顿邮报》所属公司的营业执照,但报纸不为其所阻吓,彻底揭开了丑闻。尼克松也因此被迫辞职。
——摘编自《反腐败与制度——宏观视角看西方国家防治腐败措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反腐败机制的显著特点,比较唐、明两朝处理贪污腐败的异同。
(2)材料二对西方发达国家官员廉洁度比较高的原因的作了部分概括,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完整,并予以简要说明。
(3)根据相关材料.谈谈你对遏止腐败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地方政权组织的建立,是国家政权重要的组成部分。
观察下列历史地图,分析地方行政制度变化趋势,对于国家统一发展的重要意义。

请回答:
(1)图①和图②分别反映了哪种地方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在当时导致了哪些危害?
(2)概述秦朝、北宋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3)简述行省制度的意义。(6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概括、比较、阐释是历史学科的三项重要能力。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唐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任官、通婚。唐朝时做官的外国人多达三千,波斯人和伊朗人甚至官拜宰相。供职唐廷的外籍官员有波斯的阿罗憾、日本的阿布仲麻吕、新罗的崔致远、太食的李彦具,他们有的以一技之长被唐延录用,更多的是通过“宾贡及第”而成为唐朝的官员。
——《在唐朝做官的洋人》《唐朝对外开放述论》
【注】“宾贡”指唐朝专门为录取外国人士而设的考试。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政治现象,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2)比较两种版本,指出对抗日战争初期表述的不同之处。你如何看待两种不同的表述?
材料三

(3)从表格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在其统治区域内,开始全面整顿户籍制度,使其初步制度化,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贫富阶层分居闾里左右,在户籍中也是有所反映的。
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不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至武帝时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绅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这种人物)已经被排斥于握有政治权力的圈子,但是在社会上却还保持着他们传统的威望。(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五代乱离,幸存的士族失去了庄园,流徙各地……宋太祖太宗只好扩大进士科名额……,官爵恩泽,出于皇帝,士大夫不能不为皇帝所用,共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一下了……。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
——摘编自费孝通、吴晗等著《皇权与绅权》
士绅、宗族所支配下的乡村社会由于远离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的城市,疏离、独立于国家权力,……乡村社会一般不会随着国家的瓦解而瓦解,反而会担负起文化储存器的功能,保护了一批社会精英,使社会政治秩序得以重建,中华文明得以积累传承。
——摘自张星久《对传统社会宗族、乡绅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材料二 从12世纪末到15世纪,是英国贵族“白日中天”的兴盛时代。他们在与王权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中,实力与王权渐趋接近。于是,明确规定贵族与君主封建关系的《大宪章》被认真制定并被屡次颁布,独具英伦特色的议会两院产生了……他们从此成为英国世俗贵族和议会上院的主体力量。……不列颠的贵族群体在产业革命的浪潮中推波助澜,在政治改革运动中把握并遏制着社会进步的脉搏,在经济领域扬眉吐气,在军事、外交等领域高视阔步。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世袭贵族终于到了穷途末路。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贵族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至19世纪中期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的发展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对本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反腐倡廉、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葛亮和白居易自愿向世人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但在封建社会为何无从推广,阻力究竟来自哪里?……孝文帝“反腐”主要依靠由中央直接派出“使者”进行纠察,唐、宋都相继沿袭,但“财产与收入不符”如何惩处,则带有很大的个人好恶和随意成分。
材料二 英国是最早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国家,1883年,议会通过《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197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政府官员行为道德法》,1989年,又修订为《道德改革法》。它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如实填写财产,由新成立的道德署收存,总审计长负责审查。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财产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
材料三 1948年8月,国民党高层会议在庐山召开,蒋经国提出“公示高官国外财产”的建议,蒋介石不敢同意。
(1)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财产公示制度无从推广的主要阻力有哪些?据材料一指出封建统治者反腐采用的是什么制度?其反腐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能率先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政治前提。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财产公示制度能成功推行的原因?
(3)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蒋经国提出官员财产公示的目的。蒋介石不敢同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 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 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初年,文帝、景帝吸取秦亡于严刑苛法的教训,改革刑罚制度。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没入为官奴婢,称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明令废止。秦代时诽谤和妖言罪皆受重刑,文帝下诏废除。秦代大多数罪人都没有刑期,终生服劳役.文帝诏令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免为庶人,使“罪人有期”。秦代有黥、劓、刖、宫四种肉刑,文帝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但笞数既多,往往是笞未毕而人已死。因此景帝时,两次下令减少笞数,并对执行笞刑的刑具和执行方法作了具体规定, “自是笞者得全”。 肉刑废除后,刑罚主要为笞刑、劳役刑和死刑,隋朝《开皇律》正式确立了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并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一一摘编自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文景时期刑罚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景时期刑罚改革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指出英国首相沃波尔与明朝首辅张居正在权力的产生和使用方面的异同。
(2)沃波尔和张居正在历史上各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