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这十三个机关,合成一个宰相直辖的办公厅。我们只根据这十三曹名称,便可想见当时政务都要汇集到宰相,而并不归属于皇帝。因为皇帝只有一个笼统的尚书处,只有一个书房。最先的尚书也仅有四人,而宰相府下就有十三个机关。这相府十三曹,比诸皇室尚书的范围大得多,而且此十三曹的权位也很重,也竟俨如后代之专部大臣。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朱元璋)在中国传统政治史上,做了一件创古未有的大翻案,即是正式下令废止宰相,改用内阁大学士。照法理讲,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一切最高命令,全由皇帝发布。但这也不是说即由皇帝一人独裁专制。皇帝的命令,因于传统政治习惯之束缚,依然必先经过内阁。照法理论,内阁大学士的身份决非真宰相,但就当时实际情形论,内阁大学士却渐渐变形站到以往传统宰相的地位上去了。但有人若以大学士身份而真正执行宰相职权,那在明代的政治法理上讲是越权的,张居正便吃了这个亏。
——钱穆《国史新论》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权力的局限性,并分析由此造成的影响。(7分)
材料三 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后,国王统而不治,而首相权力不断增强:一方面表现在对内阁委员会的控制上。重要的常设委员会是由首相亲自主持的,首相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临时性的委员会。而且只有在内阁委员会主席的同意下,方可将其中的不同意见提交内阁全体讨论,从而削弱了对整个决策的控制和监督。另一方面表现在建立首相自己的智囊团,即建立政策小组。这种非官方的小组只对首相个人负责。可审查超越部门界限的问题,特别是加强对中短期政策问题的研究,并协助首相加强与政党的联系等。实际造成了“全体内阁讨论很少一点的政府工作”的趋势。
(3)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论述英国首相权力不断扩大的具体表现。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就“皇权与相权的关系”谈谈自己的观点。(6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古代王朝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都城及现今地名统计表。

注释:①商代商【城原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公元14世纪,商王盘庚把瑚蝴壮迁址殷。
②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洛阳。
③隋唐两代均以洛阳为东都,
④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明代商嗡从应天(今南京):迁到北京。
⑤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清政府把高强郎氇归匕京,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
阅读表格,从中分别提取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选址的两项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予以说明。(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留下祖训:“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宋真宗亲自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流颁布,李流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就说李流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
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但台谏官的选择和去留由皇帝亲自决定。……两宋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涌现学者型官员。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到了18世纪末,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一项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即著名的“诺斯科特一杜维廉报告”。……这样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
一个相时独立于各个党派的文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成为了英国政治力量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在英国,常任文官实行公开竞考、择优录取的原则,这同时也是西方国家文官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原则之一。文官选拔考试的一般形式包括笔试、口试以及实际操作考试等等。考试分两轮,首轮考试一般多采用笔试,复试则按所招文官的职位、类别的不同,采取相对灵活的录取方式。文官一经录用,非经法定事由或辞职,即可任职终身。
―摘编网络资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改革的原因。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元仁宗是元朝第四位皇帝。他支持将汉文著作翻译成蒙古文,如《尚书》、《大学衍义》、《贞观政要》、《帝范》、《资治通鉴》等。在下令翻译《贞观政要》时,他指出此书有益于国家。仁宗下诏规定:汉人职官子孙承荫,需考试一经一史,考试合格者直接任职,免去见习期。蒙古职官子孙承荫者可以选择考试,通过考试的人授官时比原袭职务高一等。元仁宗通过核实田土占有状况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但一些“郡县并缘以厉民”、“考核多失其实”,百姓苦不堪言。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仁宗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仁宗改革的主要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日:“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 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俗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新唐书》
材料三: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述唐太宗对于战争的态度及边疆政策。(9分)   
(2)据材料三,归纳唐太宗“成功”的原因,并指出其历史影响。(6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社会制度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1)材料一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哪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对这一制度你有何评价?
【材料二】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节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需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2)材料二的内容出自哪部法律的规定?透过材料所示内容并结合你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部法律的看法。
【材料三】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华盛顿说:“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巳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
——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原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
【材料四】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4)①材料四中孙中山的学说体现了怎样的特点?②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 二  元朝疆域图

材料三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

材料五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大、人口多,情况复杂,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赋予地方必要权力,让地方有更多的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发挥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强整个经济的生机和活力。”
——唯实《中国共产党关于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这一制度后来造成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图中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其实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制度推行有何意义?
(3)据材料三、四,归纳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4)结合材料五谈谈你认为如何处理好对地方的管理,巩固国家统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在其统治区域内,开始全面整顿户籍制度,使其初步制度化,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贫富阶层分居闾里左右,在户籍中也是有所反映的。
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不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至武帝时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绅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这种人物)已经被排斥于握有政治权力的圈子,但是在社会上却还保持着他们传统的威望。(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五代乱离,幸存的士族失去了庄园,流徙各地……宋太祖太宗只好扩大进士科名额……,官爵恩泽,出于皇帝,士大夫不能不为皇帝所用,共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一下了……。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
——摘编自费孝通、吴晗等著《皇权与绅权》
士绅、宗族所支配下的乡村社会由于远离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的城市,疏离、独立于国家权力,……乡村社会一般不会随着国家的瓦解而瓦解,反而会担负起文化储存器的功能,保护了一批社会精英,使社会政治秩序得以重建,中华文明得以积累传承。
——摘自张星久《对传统社会宗族、乡绅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材料二 从12世纪末到15世纪,是英国贵族“白日中天”的兴盛时代。他们在与王权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中,实力与王权渐趋接近。于是,明确规定贵族与君主封建关系的《大宪章》被认真制定并被屡次颁布,独具英伦特色的议会两院产生了……他们从此成为英国世俗贵族和议会上院的主体力量。……不列颠的贵族群体在产业革命的浪潮中推波助澜,在政治改革运动中把握并遏制着社会进步的脉搏,在经济领域扬眉吐气,在军事、外交等领域高视阔步。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世袭贵族终于到了穷途末路。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贵族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至19世纪中期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的发展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对本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反腐倡廉、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葛亮和白居易自愿向世人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但在封建社会为何无从推广,阻力究竟来自哪里?……孝文帝“反腐”主要依靠由中央直接派出“使者”进行纠察,唐、宋都相继沿袭,但“财产与收入不符”如何惩处,则带有很大的个人好恶和随意成分。
材料二 英国是最早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国家,1883年,议会通过《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197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政府官员行为道德法》,1989年,又修订为《道德改革法》。它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如实填写财产,由新成立的道德署收存,总审计长负责审查。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财产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
材料三 1948年8月,国民党高层会议在庐山召开,蒋经国提出“公示高官国外财产”的建议,蒋介石不敢同意。
(1)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财产公示制度无从推广的主要阻力有哪些?据材料一指出封建统治者反腐采用的是什么制度?其反腐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能率先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政治前提。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财产公示制度能成功推行的原因?
(3)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蒋经国提出官员财产公示的目的。蒋介石不敢同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 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 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初年,文帝、景帝吸取秦亡于严刑苛法的教训,改革刑罚制度。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没入为官奴婢,称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明令废止。秦代时诽谤和妖言罪皆受重刑,文帝下诏废除。秦代大多数罪人都没有刑期,终生服劳役.文帝诏令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免为庶人,使“罪人有期”。秦代有黥、劓、刖、宫四种肉刑,文帝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但笞数既多,往往是笞未毕而人已死。因此景帝时,两次下令减少笞数,并对执行笞刑的刑具和执行方法作了具体规定, “自是笞者得全”。 肉刑废除后,刑罚主要为笞刑、劳役刑和死刑,隋朝《开皇律》正式确立了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并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一一摘编自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文景时期刑罚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景时期刑罚改革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指出英国首相沃波尔与明朝首辅张居正在权力的产生和使用方面的异同。
(2)沃波尔和张居正在历史上各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南北朝后期,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增长。
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在选官制度上进行了变革。
文帝废除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志行修
谨”、“清平干济”两科。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王朝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高下。
唐代科举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经、瞬岳、明字、明算等多种。学馆的生徒可
以直接报考,不在学的自行向州、县报考,合格后再由州县送中央参加考试,应试者以进士、明经两科为最多。考试的内容,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明经则着重于儒家经典的记诵。主持考试的,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以前一直是吏部考工员外郎;以后归礼部掌管,也有临时由皇帝委派中书舍人等清要官主持的。
——摘编自杜非《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选官制度变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选官制度的改革和隋唐繁荣之间的关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