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藩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宋太祖将此思想付诸实施的主要表现是:

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派遣文官担任知州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实行“推恩令”
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 D.分封同姓诸侯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西方学者格尔斯曾盛赞中国某一政治制度,认为这是中国君主“所创造出来唯一值得保留的制度”,“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这一制度“唯一值得保留”主要在于(     )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认为,在汉朝,中国发生了一场有意义的革命,打破了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这场革命指的是(    )

A.推行郡国并行制 B.设置刺史
C.实行察举制选拔官吏 D.实行三公九卿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     )

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 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 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李世民认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 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 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
——引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 朱元璋认为:“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引自《皇明祖训》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李世民和朱元璋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各自的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共同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太宗时,曾经想处死私役门夫的县令裴仁轨,但是最后听从了殿中侍御史李乾祐的建议,免除了裴仁轨的死刑,这表明唐代(    )

A.开始了民主制度的萌芽
B.御史台的权威超越了皇权
C.监察权和皇权二权分立
D.御史台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这表明西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    )

A.公平性 B.民主性 C.家庭性 D.强制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有种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其中“金榜题名时”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

A科举制       B 察举制        C 征辟制            D九品中正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西汉以来我国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统计柱状图,导致图中节妇烈女人数开始剧增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统治的加强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科考制度的影响 D.思想控制的强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
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诸侯王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目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公平公正”、“有教无类”成为2013年以来“中国梦”的重要内涵,社会文明程度取决于阳光能否照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这也是古今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之一。以下重要制度能较好体现以上理念的是

A.按嫡庶身份分配政治权力 B.按道德声望推举官员
C.按门第出身决定官位高低 D.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这则材料表明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朝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C.县官是普通百姓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 引自《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门无寒门,下门无士族”者也
——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自 《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请回答:
(1)分别指出以上三则材料的选官制度 并说明选官标准的是什么?3分)
(2)以上选官制度中你认为哪一制度较合理,其影响是什么?
(3)以上材料对今天的干部选拔有何启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