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A.“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 |
B.“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C.“立嫡以长不以贤” |
D.“平民社会,穷苦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
在某古代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甲戍,命浙江行省明年漕运粮二百八十万石赴京师”。该史书有可能是
A.《汉书》 | B.《旧唐书》 | C.《宋史》 | D.《元史》 |
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这说明
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 |
B.汉初丞相威望隆重,皇帝也礼让三分 |
C.相申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 |
D.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 |
中国古代许多成语典故都与某考试制度相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一梦等。该制度
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
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
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 |
D.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
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三公权不及尚书……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 )
A.权力重心在宦官 | B.外朝受内朝牵制 |
C.皇权逐步加强 | D.三省制已具雏形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幅图
请回答:
(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的哪种制度?
(2)图2及图3所反应的两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图2、图3中推行的制度分别是为了解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哪两对基本矛盾?
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行省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 B.分化地方权力 |
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 | D.提高行政效率 |
北宋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说明北宋统治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A.重文轻武 | B.知人善任 |
C.宋朝官员都是文人 | D.分化事权 |
“汉承秦制”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汉朝( )
A.废分封,设郡县 | B.设立中朝和外朝 |
C.实行三省六部制 | D.废丞相,设内阁 |
十七世纪某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指( )
A.分封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该同学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分封制 | B.郡县制 | C.行省制 | D.内阁制 |
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
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 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
C.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 | D.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 |
汉朝时期,武帝平定闽越国后,在闽越故都有一个汉朝廷设立的“东部侯官”,隶属会稽郡,同时该郡又处于扬州刺史的管辖范围。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而扬州刺史对其行使权力是 ( )
A.行政权 | B.监察权 | C.军事权 | D.经济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