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中”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之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 )
A.汉朝 | B.唐朝 | C.宋朝 | D.明朝 |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选举考》载:“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故当官少称职之吏,其弊三也。”此记载指出了( )
A.汉代察举令地方官推荐孝廉,束缚了士人的品德砥砺 |
B.魏晋九品中正制使豪族垄断仕途,形成了门阀政治 |
C.唐代进士科所考重视诗赋文章,考试科目欠缺实用性 |
D.明清科考以八股文为主,禁锢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
宋太祖在建隆三年八月下诏:“诸道法司参军,皆以律疏试判”,并形成制度。宋神宗时,科举考试增加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苏东坡也曾表示:“读书万豢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这说明宋代
A.文官政治日趋成熟 | B.明法慎行,德主刑辅 |
C.行政权司法权合一 | D.政治清明,法律健全 |
明人吴讷说:“元世祖初克江南,畸人逸士浮沉里闾间,多以诗酒玩世。元贞、大德以后稍出。”另有诗云:“宇宙喜一统,于今三十年。江南诸将相,北上扬其鞭。书生亦觅官,裹粮趋幽燕。”上述现象反映出( )
A.江南文人政见因时局而改观 | B.元代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
C.元代城市生活日益多样化 | D.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他旨在强调,科举制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
C.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 |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
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
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 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
C.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 | D.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 |
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这些措施
A.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 B.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 |
C.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 D.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下列职权相近的一组是
A.秦朝丞相、汉代尚书台、元朝宣政院 |
B.秦朝御史大夫、汉代刺史、明朝按察司 |
C.秦朝御史大夫、唐朝门下省、宋代枢密院 |
D.汉代尚书台、唐朝中书省、元朝中书省 |
清代有学者提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由此材料可以看出这位学者认为( )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
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 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 |
汉武帝时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汉元帝主张:“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可见,汉代统治政策的特点是( )
A.尊儒学为正统,灭绝其它思想 |
B.儒法并用,把二者放到同等地位 |
C.实行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正统 |
D.无为而治,儒学与黄老之学并用 |
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③ |
《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统治期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长空,牛马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表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如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对此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唐太宗统治期间经济发展 |
B.贞观年间社会安定 |
C.唐太宗时期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
D.对统治阶级歌功颂德 |
唐朝掌管草拟和颁发政令以及审核政令的机构分别是( )
A.中书省和门下省 | B.门下省和尚书省 |
C.政事堂和门下省 | D.中书省和尚书省 |
“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对这一措施的叙述正确的应是( )
A.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 | 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权力 |
C.置三公,事归台阁 | 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