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被派到地方服务。在地方有了政绩,再经长官推举到中央,经过中央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材料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B.材料体现的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
C.材料体现的是汉代的察举制 | D.材料体现的是世卿世禄制 |
平等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机会均等,就是否定任何特权,大家有相等的机会自由竟争;结果平等,就是平均分配各种价值,按照人头分配或按需分配。关于机会均等和结果平等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世纪中期英国重视结果平等 |
B.斯大林时期强调了机会均等 |
C.今天美国体现了机会均等和结果平等的调和 |
D.科举制度重视的是结果平等 |
“君主近臣,代起朝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如果这种情形是说汉武帝时代的话,下列史实可以论证这一看法的
A.三公决策,辅助皇帝 | B.推恩诸侯,维护统治 |
C.攘夺相权,形成中朝 | D.设中书门下分割相权 |
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中对解决王国问题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王的王位 | B.非嫡长子分割王国的部分领地 |
C.藩王不能招结宾客,参与政事 | D.列侯归郡统辖,听命于中央 |
某电视剧呈现如下情节:关中地区发生旱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诏书,直接送工部和户部执行赈灾。上述场景发生的朝代是
A.秦朝 | B.唐朝 | C.元朝 | D.明朝 |
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
朱熹说:“以唐太宗之聪明英特,号为身兼将相,然犹必使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施行,该谓理、势之当然,有不得而易者。”材料认为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 B.唐代三省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
C.唐太宗加大宰相的权力 | D.唐太宗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君权 |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 B.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
C.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 D.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
《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一段史料可以说明
A.汉高祖认为秦灭亡于暴政 | B.汉代封建王侯是主体制度 |
C.汉代诸侯国规模远逊于周 | D.汉代制度对秦制有所承袭 |
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
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 |
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
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
唐高宗时期,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它颁行前需要经过( )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 B.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 )
①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②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设置通判监督地方 ④掌控地方赋税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