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材料五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
(3)材料三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1分)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2分)
(5)根据材料五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 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出现的“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并分析这一时期“明显的转变”未能促成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  
角度二 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亟变”的因素。材料中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暴力反洋运动”各是指什么运动?  
角度三 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摘编自[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3)根据材料,指出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巨变是在什么基本前提下发生的,并说明邓小平“务实主义”的突出表现。
(4)谈谈上述材料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发?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4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称砰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6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1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2分)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2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朝在中国是个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
材料一 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材料二 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三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材料四 宋徽宗赵佶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举三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9分)
(2)根据材料二、三、四,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特点的影响。(5分)
(3)明代晚期,思想家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新儒学大加鞭挞,痛斥孔子为“庸众人类”。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李贽这样做的社会原因。(6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杭州……桑麻遍地,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赵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
——摘自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二  迨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居少。
——摘自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三  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摘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材料四  毅阉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纻布(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到二十余。商贾所获者,常满户外,尚有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摘自张瀚《松窗梦语》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现象?材料一反映的杭州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三中的“末”指什么?“本”指什么?作者用这个词反映了什么思想?
(3)材料三中“游手趁食者”指什么人?你如何看待这一种人?
(4)材料四所述家业是什么性质?“商贾”与“家业大饶”实质是一种什么关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化平民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⑴根据材料指出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的主流学派是什么? 结合所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⑵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作用。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材料二:从宏观历史来看当人们津津乐道两个世纪以来的无数发明创造时,当人们享受着计算机、Internet、移动电话、飞机、汽车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这两个世纪也是血与火的世纪,而且我们同时享受着被污染的空气、水、阳光(紫外线增强)。前者固然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后者也是市场经济的孪生儿。展望21世纪,核战争的阴云是否真的已经消散,资源枯竭的危险是否真的已经被技术克服,环境污染能否靠拍卖污染权来治理,都还是未知数。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地相信市场能自发地解决一切问题,每个人追逐个人利益能自动带来利益的最大化,无疑十分危险的。
——韩德强:《市场是什么》
请回答:
(1)中国古代唐、宋时期市场格局有何显著不同?这反映了什么问题?明清时期在市场发展方面出现怎样的新变化?
(2)“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最近十几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又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3)以世界历史上的典型事例说明不能“盲目地相信市场能自发地解决一切问题”。为补市场之不足,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市场经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和17世纪华南地域社会转型时期,粤闽交界因“山贼”“海盗”和“倭寇”空前活跃,而引致地方动乱的严重情势,乡村聚落出现了明显的军事化趋势,以宗教组织和民间神祭祀为核心的乡村社会组织重新整合……该地区“乡无不寨,高墙厚栅,处处皆然”的乡村景观。
——摘编自陈春生、肖文评《聚落形态与社会转型:明清之际韩江流域地方动乱之历史影响》
材料二 民情强悍,好勇斗狠,嗜利轻生。乡村聚族而居,烟户繁密。明末海盗纵横,民多筑围建堡以自卫,久而乡无不寨,高墙厚栅,处处皆然。其弊也,莠民藉以负固,敢于拒捕抗粮。官吏捕为难,半由于此。
——摘自冒澄《潮牍偶存》卷一
材料三 明、清两代,有些商业市镇、手工业市镇以及手工业——商业市镇,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城市经济职能都超过了作为传统政治中的县城,甚至府城(包括州城),从而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当时全国著名的四大镇,河南朱仙镇和湖广汉口镇地当交通要道,发展为商业市镇;江西景德镇和广东佛山镇以陶瓷、铸铁为基础,形成为著名的手工业市镇。……《广阳杂记》即记有:“天下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可见其经济地位已与府城、首都齐名。再如芜湖米市、无锡布市、南浔和盛泽丝市、清江浦、淮安、济宁及其张秋镇、武清的西河务和天津等,实际上都已成为当时的商品交换中心城市。
——摘自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
材料四 下表是1851年西欧部分国家城市化统计数据:

国家
英国
比利时
法国
德国
城市化率
50%
20%
42%
35%

                                              ——根据人教网材料整理
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就业机会较多。在“向外吸引劳动力”的政策支持下,英国外来移民也逐渐增多,大量涌向城市,促进了英国城市化。……到了1860年,城市化程度提高,来自全世界的人才涌入英国的城市,有德国人瑞士人法国人、希腊人和犹太人等,他们一般前往城市,特别是伦敦等大城市。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熟练的工作经验,带动了英国的城市化。
——摘自马丹霞《浅谈英国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请回答:(1)从材料一、二中归纳出16、17世纪粵闽乡村社会形态的特点。
(2)比较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市镇形成的共同点。概括导致英国城市化程度高的因素?
(3)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特征对各自的社会思想产生怎样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OECD首席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逊(Angus Maddison)曾说:1820年时,中国的GDP比西欧和其衍生国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在人力仍然是主要生产力的时期,没有人能够否定人口的快速增长意味着经济的全面繁荣,同样意味着收入的大幅提高。1820年,中国的GDP总量以1992亿美元雄踞世界第一,占世界GDP十个强国比重的28.6%;而美国以110亿美元的总量只占全球GDP比重的不足5%。”
材料二  日本学者杉原薰(Sugihara Kaoru)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的奇迹,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海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在2002年,历史再度发生了位移,如果我们用总量指标作判断,1945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或其殖民地,而是发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那里曾至少保持部分的政治独立,同时使西方的技术适应它们完全不同的社会传统和天赋资源,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20年时,中国GDP雄踞世界第一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北大西洋的胜利”指的是什么?( 1分)试从政治、经济、对外关
系上分析指出自19世纪初到1945年“北大西洋的胜利”的主要原因。(6 分)
(3)“1945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或其殖民地,而是发生
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试以中国为例,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的英国人沃尔特·雷利爵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艾跃进《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
材料二:明太祖下令“片板不许下海”;清政府“规定私人不得从事海外贸易”,甚至要“将私自出海者杀头和灭族”。这样,以后“尽管有种种机会向海外召唤,但中国还是决定转过身去背对世界。”                                 
材料三:“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左宗棠
(1)世界开始日益连成一个整体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期的英国是如何“控制了世界”的?(6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实行了什么政策,该政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整理水师(海军)”的具体做法;这些做法却并未达到“防海之害而收其利”之目的,根源是什么?(4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嘉靖《太康县志》:明期后期(幕富之家)男子服娜绮,女子饰金珠,是曹朴拟无涯,遗国家之禁也。”(明)范滚《云间据目妙》卷二:(松江)嘉、隆以来,牵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登出,岁多祈事百端。”二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莱使党杂著摘抄》: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样反对“对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 为“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
材料二:十字军东征(1096年一1291年)更为意大利开启了新的对路,为欧洲带来了一股东方的奢华风,东征不仅使欧洲的贵族了解了东方的奢华,也为意大利人开碎了东方贾易的道路。奢侈消费在当时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已经形成一股相当盛行的风气了。15世纪中期,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都硕布了“禁奢条例分,企图限制人们的过度的消费,特别是在女性的服饰和宾会的用度方面。但是强烈的成荣心让人们无视这些法律的存在,每当上流杜会大摆是席或是举办各种社交活动时,宾客们的穿裁总是争芳斗艳,琳琅满目。
—范广寅《丈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奢侈消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朝中后期和十四、五世纪欧洲社会消费观的共同特点以及各自出现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消费观对中国和欧洲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不利影响。据此谈谈我们今天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10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徐峰在《试论近代江南市镇的城市化》中认为:“湖州府所辖的乌青镇,明朝时除了四条主干大街外,另有街巷58条。镇中工商业(蚕丝、冶炼、编织、磨坊、染坊、造船、杂货等产业)发达。清末,乌青镇街巷规模有了明显扩大,新增加了8条主干大道,街巷增加了47条。”促进这一时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自然经济的瓦解 D.商品经济的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据史载,明清时期,在我国南方各地农村土地租赁中出现了永佃的现象,如浙江临海县,“地方乡例,租人田种,原有佃价与田主的,佃户无钱,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种的,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做卖田不卖佃。”永佃契中一般都有“其田租如不欠租,听其永远耕作”“自安之后,务要用力耕作,不得抛荒丘角,亦不得欠少租粒,听佃永远耕种,黄家(指业主)不得另召”等内容。
材料 清代福建地区部分山园永佃契内容简表

时间
所种作物
地租形态
雍正七年(1729年)
种竹杂木供造纸
货币租
雍正七年(1729年)
青果
货币租
嘉庆十五年(1810年)
杂果、桐茶
货币租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杂果并松树杂木
货币租
道光五年(1820年)
龙眼树
货币租

 
——均摘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地租剥削形态》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永佃制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永佃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历史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新的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张显清《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明代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开端的新因素。
材料二 它们既揭开了中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历史即工业化历史的第一页,又揭开了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的序幕,并构成中国新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重要部分。……这些企业锻炼了掌握机器的产业工人,培养了使用机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介绍翻译科技书籍。这些企业的成功或失败,对早期私人资本家来说是一次示范。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据材料概括该事件在促进中国近代化方面的作用。
(3)1956年、1978年、1992年,是现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关键时间点,结合经济方面的史实说明其理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