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农村开始生产供出口的大宗商品,趋向于转入新的商业渠道。但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传统的市场结构正欣欣向荣,直到1949年都很少有衰落的迹象。这说明中国近代( )
A.工业化的进程缓慢 | B.小农经济欣欣向荣 |
C.市场结构殖民地化 | D.新的商业渠道兴盛 |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材料表明明清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 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材料三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四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农业什么样的经营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明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2分)这种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3分)并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
(4)材料四是怎样看待商业与农业的关系的?中国古代社会政府传统的经济政策是什么?(2分)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日朱陈。……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摘自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材料三 1872年,侨商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建了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该厂投产后,“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摘自岳麓版教材
材料四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 (2分)有何特点?(2分)
(2)材料二中的明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2分)这种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比较材料二、三所反映的两种生产方式的异同点。(4分)
(4)材料四是怎样看待商业与农业的关系的?由此中国古代社会政府传统的政策是什么?
15世纪末的明朝与英国都出现了土地大量集中的现象。该现象( )
A.强化了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 B.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C.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D.加大了两国生产方式的差异 |
明代松江府“大半植棉”,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而已”,苏杭、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下列对这些地区上述经济现象的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A.农业经济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 |
B.家庭手工业较为普及 |
C.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 |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当时经济的突出特点是 ( )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
有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B.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 |
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
D.商品经济渗透浙江农村 |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所起的相似作用在于( )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②延续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
③延续了汉唐以来对外交往的局面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应是( )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
B.基本上是纯经济关系,属于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
C.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
D.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马克思《资本论》:“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但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却得不到国家政权的帮助,这主要表现在( )
①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②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
③商品经济发展渐趋迟滞 ④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上述现象表明明朝时期( )
①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
②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④松江等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
A.①③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某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与下列何者有关( )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的家庭地位因而提高 |
B.商品经济的发展,颠覆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
C.棉纺织业兴起,以女性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 |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