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做题)
中国明朝中后期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比多数西方国家晚,但几百年一直只是一个“芽”,原因何在?
一种观点认为:是明清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另一种观点认为:上述观点是不对的,资本主义成长之日,正是封建社会腐朽衰落之时,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正是在西方封建专制加强中成长起来的。
你赞同哪种观点?请按照自己的理解, 根据明清史或世界史阐述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 (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是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形成的条件。
(2)材料二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我国传统经济结构中出现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并指出明清时期它发展缓慢的政策因素(4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在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利用积累的资金,购买几张至几十张织机,开设机房——手工工场,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人教社·必修2)
材料二:这种账房不但在自己工场内雇工进行生产,同时支配着大批家庭工人和独立小业主的劳动,同这些小业主的关系来说,账房业主就是包卖主。这样包卖主和工场主集“账房”于一身,这种商业费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最明显的特征。
材料三:明代的经营地主虽然还属于封建地主的范畴,但已带有若干资本主义特点,它是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的一种生产形态,它预示着农村新的转变即将开始。
材料四:在清代使用雇工经营商品生产的经营地主已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特别是清代还出现了佃富农……,他们“雇佣工人”“植山场”,除播种粮食作物外,多植烟草、白麻等经济作物。
——以上三则材料均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哪几种资本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他们经营的三种手工业部门。
(2)材料三、四反映了明清时期的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相比,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什么特点。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国商帮在沉寂100多年之后再度崛起。今日的浙商、苏商、粤商、闽商等比起传统的商帮更具开拓性、创新性,更具全球的眼光和谋略。抚今追昔,鉴古今而知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帮 |
经营理念 |
存在时间 |
徽商 |
贾而好儒,财自道生 |
明中期至清中叶 |
晋商 |
义中取利,信誉第一 |
明代洪武间至民国时期 |
福建 |
自强不恧,爱拼会赢 |
明嘉靖至民国初 |
广东 |
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
明嘉靖末至今 |
山东 |
重土乐安,诚实守信 |
明末至民国前 |
宁波 |
灵活善变,开拓创新 |
明末清初至今 |
——张正明 《中国十大商帮》
材料二 山东商帮里面,主要是大官僚、大地主兼大商人。这也决定了山东商人所走的道路及商业资本的流向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民国时期,宁波商帮中新一代商业资本家脱颖而出,把商业与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宁波商帮以新兴的近代商人群体的姿态跻身于全国著名商帮之列。他们所经营的银楼业、药材业、成衣业、海味业以及保险业,也是名闻遐迩。
——张正明 《中国十大商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帮的特点。从明清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货币演变、社会价值观念变化方面分析商帮兴盛的有利条件。(10分)
(2)据材料二,指出山东商帮和宁波商帮发展的不同趋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交纳)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家奴婢)。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 黄宗羲(明末清初)在论及经济政策时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财计三》
材料三 雍正帝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女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哪一经济思想?
(2)材料二中的经济思想的提出可以反映哪些经济现象?
(3)依据材料三回答,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帝的上述思想?这些政策有什么危害?
(12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绣……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乾隆《苏州府志》卷3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业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2)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6分)
(3)材料四所体现的经营方式所代表的经济形态为什么在此时期没有发展壮大?(2分)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广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的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行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思想、文学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1)材料一反映了15世纪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世界最大的意义在于什么?
材料二(清前期)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居于怎样的地位?这种地位的形成与材料一有何关系?这种地位在什么时候开始被打破?
材料三 “松、太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顺德县)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佛山)1854年后……纺业停顿”。……茶叶“卖与收购商贩,收购商贩或将茶运到通商口岸去出卖,或在当地卖与茶商,洋商又从茶商之手购买”。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经济正发生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指出变化的原因?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功能、地位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大约在距今4000~5000年间,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即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地形成了大批城市,这些城市的出现都是中国统治者为了建立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建立起来的。
——周执前《古代城市发展道路的规律及其社会学意义》
材料二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三 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金融贸易区,上海外滩建筑大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20—30年代建造的银行办公大楼,多以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和折中主义风格相融合,建筑的造型、体量和轮廓线与建材的质感、色彩等呈现高度的和谐,代表了上海独特……建筑文化背景,尤其是外滩沿线风格多样、鳞次栉比的各式建筑沿江林立,久享“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
——浙江科技学院施得法教授《中外建筑史》课程调研报告
材料四 上海对外开放大事记:
1984年 |
上海成为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之一 |
1985年 |
长江三角洲被开辟为经济开发区 |
1990年 |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
2013年 |
上海自贸区成立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江南市镇在功能上有何变化?
(3)指出近代上海城市建筑体现出的特点,并指出“万国建筑博览会”美誉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4)据材料四,指出新时期上海城市发展的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最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用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诚信经商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不成仁义在”等。
———《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材料二 我国修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必不可得……朕(雍正帝)四方(土、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未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工作之人,即由每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苏州风俗考》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和晋商发达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清王朝实行的主要经济政策是什么?并依据材料二指出请王朝强化这一政策的依据
(3)材料三反映了苏州丝织业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材料二对材料三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至清代中叶,苏州共有130多种行业成立行会,或建立会馆和公所,且都在官府备案,并将其组织缘起、本行行规以及其他有关经营的重要事情,皆铭刻碑记,以资信守,苏州府亦颁文予以确认,命其勒石遵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吾乡之往来于斯者,或数年,或数十年,甚者成家室,长子孙,往往而有。此会馆之建所宜亟也。
————《苏州新修陕西会馆记》
材料二 姑苏为东南一大都会,四方商贾,辐辏云集,百货充盈,交易得所。故各省郡邑贸易于斯者,莫不建立会馆。
————《姑苏鼎建嘉应会馆引》
材料三 苏州府在为苏州绸缎业行会的设局呈文中作如下批示:“······经置房屋,作为公局,捐助绸业中失业贫苦、身后无备以及异籍不能回乡。捐资助棺、酌给盘费、置地设冢等善举,自当永远恪遵。如有地匪人等,借端滋扰······察出并惩。”
————《苏州府为胡寿康等设局捐济绸缎也善举碑》
材料四 明朝末年,常熟县商人朱元不看地方官吏敲诈勒索,上书苏州府:“元等俱系经纪小民,本小利微,不看赔累,于是有资竭而罢市者,有倾家而逸徒者,骚扰之害,惨切剥肤。甚且迩年以来,胥吏需索无穷,混派税银,一概追纳······此真雪上加霜,火上添油,不得不号天垂救者也。”
————《常熟县为侍宪号冤怜准立碑》
(1)依据材料一、二以及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苏州会成为各地商贾云集之地?
(2)依据材料三,说明会馆在当时的商业活动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依据材料四,说明制约和影响商业活动的因素有哪些,造成什么后果?
(原创,20分)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摘自《苏州府志》卷三
材料二 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
——摘自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1898)
材料三 1978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从此,国门向世界敞开,五色斑斓的外国服饰涌入中国市场。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经济上的恢复发展导致服装行业的极大繁荣。中国城镇民众的穿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思想解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人们追求新异的审美心理日趋成熟。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求新求变,成为新时期服装流行的特点。
——摘编自孙燕京《50年中国服装“流行”变迁》等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可以探知明代万历年间苏州城的哪些经济发展情况?
(2)根据材料二,简要列出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6分,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哪一政府正式颁令革除结辫陋习?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78年后中国民众着装的主要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成这一特点的社会因素。(4 分)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明末清初]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三:“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材料四:住在无锡市市区的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间全家的每一笔开销。下面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
单位:元
1958年 |
1968年 |
1978年 |
1988年 |
1998年 |
2008年 |
7.98(请客) |
3.6 |
3.07 |
15.22 |
90.9 |
268.95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柏庐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末江南士大夫的消费观。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
(4)据材料四,概括贺星允老人家国庆开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形成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通西域后······中亚、西亚各国经常派人到长安访问、贸易,汉朝为了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往来于贸易,修筑道路,设置驿馆。汉朝丝绸······由中亚、西亚运到罗马,成了罗马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的夫人的珍贵服饰;罗马的铁制品、玻璃、金银流入汉朝。
——《国史概要》
材料二:明代中后期,苏州罔籍(不依靠)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及意义。
(2)问: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苏州丝织业中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发展情况如何?简要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