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出现的新现象有
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②涌现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③工商市镇蓬勃兴起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③ |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
A.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 |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C.制瓷行业中出现很细的技术分工 |
D.纺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开设的机房 |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 |
B.商品流通突破狭隘地方市场 |
C.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 |
D.海禁政策松动海外贸易发达 |
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转变为闭关锁国,对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B.使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
C.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
D.导致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 |
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张履祥为其亡友的妻子幼子安排生计:“瘠田十母,自耕农仅足一家之食;若雇人代耕则与石田无异;若佃于人则计其租入,仅足供赋税而已……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蓄池鱼。”这说明明清政府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
C.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 D.重农抑商政策更加严格 |
太原王氏是明清著名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其王家大院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这一现象
A.妨碍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
C.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
明代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中出现以下说法:“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民家常业,不出农商”。这反映出(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 |
B.纲常礼教的愈趋严苛 |
C.当时社会在抑商问题上有松动倾向 |
D.农耕经济衰退导致人们就业艰难 |
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上的施复夫妇,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由此可知
①施复夫妇是机户 ②当时江南一些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③明代手工业还较落后④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A.①③④ | B.①②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②④③① | B.④①③② |
C.④②③① | D.④①②③ |
“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元·熊磵谷)诗中描写的是( )
A.长安城东西织室丝织业生产的景象 | B.苏杭等地织造局丝织品生产的景象 |
C.江南农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景象 | D.苏杭等地手工工场棉纺织业生产的景象 |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 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上述现象说明( )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 B.地区性分工扩大 |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清)陶煦在《租核•推原》中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导致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 | B.宗法、乡土观念的影响 |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 D.社会地产财富主流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