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 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
清代名臣高晋在奏疏中说:“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通州并所属之各县逼近海滨,率以沙涨之地宜种棉花,是以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食全赖客商贩运,以致粮价常贵,无所底止。臣思衣食并重,种棉花虽可织布成衣,然而一日不再食则饥,是饥之较寒则又食重于衣矣。”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高晋能够正确认识农工商业之间的关系 |
B.清代海滨地区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 |
C.高晋要求加强沿海地区的粮食种植业 |
D.清代沿海地区粮食供应对商业依赖大 |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
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明代棉纺织的发展 | B.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
C.南方农业生产比北方发达 | D.商人买贱卖贵的普遍现象 |
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成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
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 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 |
C.民营丝织业的形成 | D.官营丝织业的形成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
C.“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明清时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下列现象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 B.吴郡“游手之徒,十室九空” |
C.苏州机户“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 D.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A.帝国的彷徨 | B.中华的荣耀 |
C.东方的曙光 | D.王朝的振兴 |
明朝时,杭州张翰的祖先“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另一碑刻资料记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资料反映的现象是
A.明朝中后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B.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
C.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已经比较普遍使用了机器 |
D.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工业繁荣 |
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的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人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推行 |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
C.鸦片走私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 D.英国加紧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所起的相似作用在于( )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②延续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
③延续了汉唐以来对外交往的局面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应是( )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
B.基本上是纯经济关系,属于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
C.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
D.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明朝后期的 “三言两拍”是古代中国短篇小说的经典。“三言”120篇小说中,写到商人生活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有50多篇。“二拍”80个故事中,故事的发生地位于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有40多个。这反映出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 B.中国文化的区域色彩浓厚 |
C.商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D.商业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