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人,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主要说明

A.雇佣关系出现 B.家庭手工业发展
C.自然经济解体 D.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呈现的是明清时期江南某些地区的经济现象。根据傅斯年的观点“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此表可以证明当时江南地区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供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纺织业在全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③农民经济负担沉重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日朱陈。……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摘自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材料三   1872年,侨商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建了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该厂投产后,“出丝精美,行销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摘自岳麓版教材
材料四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 (2分)有何特点?(2分)
(2)材料二中的明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2分)这种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比较材料二、三所反映的两种生产方式的异同点。(4分)
(4)材料四是怎样看待商业与农业的关系的?由此中国古代社会政府传统的政策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二 (明)除征收市镇店肆门摊税、市栈门摊税外,在交通要地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卡。……商税又极苛重,例如,一船灯草、笤帚,只值一两多银子,而货物税和船税却要三四两银子,小商人只得弃船而逃,或焚货而去。
——《华夏货殖五千年》
材料三  顺治末年(1660年左右),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并且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庄(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材料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一政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地(  )。

A.人口的大量减少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农业的衰退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未能自主现代化,是被人轰出中世纪的。依据目前史学界多数人的说法,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再失去历史机遇,多次与幸运之神交臂而过。第一次是明中后期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还曾感叹明朝(永乐皇帝)与1421年由南京迁都北京,认为这实际上是“背离了利用大海之便发展经济和扩大影响的方针”,不无遗憾地说:“不论这一选择出于有意或者无意……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当他说到郑和下西洋时,“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中国的帆船当时向好望角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南大门埃吉海角继续前进,那又会造成什么结果?”第二次是“洋务运动”。一系列外战的屈辱,终于使一些当权者意识到需要“自救”。满族旧贵不行,起用汉族士大夫,曾左李张算是遭逢时运崛起,平“洪杨”,兴“洋务”,史称“中兴名臣”。众所周知,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曾、李等人创办的“洋务工业”站在同一时间起跑线上。日本也是被西洋的炮舰“轰”着离别中世纪的,可它成功地走出来了。中国却步履艰难,一唱而三叹。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结合相关史实,评述材料中“历史机遇延误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

A.资本主义萌芽 B.劳资矛盾尖锐
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商品经济发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来源: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Ⅲ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1-09-2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功能、地位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大约在距今4000~5000年间,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即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地形成了大批城市,这些城市的出现都是中国统治者为了建立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建立起来的。
——周执前《古代城市发展道路的规律及其社会学意义》
材料二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三 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金融贸易区,上海外滩建筑大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20—30年代建造的银行办公大楼,多以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和折中主义风格相融合,建筑的造型、体量和轮廓线与建材的质感、色彩等呈现高度的和谐,代表了上海独特……建筑文化背景,尤其是外滩沿线风格多样、鳞次栉比的各式建筑沿江林立,久享“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
——浙江科技学院施得法教授《中外建筑史》课程调研报告
材料四 上海对外开放大事记:

1984年
上海成为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之一
1985年
长江三角洲被开辟为经济开发区
1990年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2013年
上海自贸区成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江南市镇在功能上有何变化?
(3)指出近代上海城市建筑体现出的特点,并指出“万国建筑博览会”美誉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4)据材料四,指出新时期上海城市发展的特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最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用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诚信经商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不成仁义在”等。
———《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材料二 我国修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必不可得……朕(雍正帝)四方(土、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未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工作之人,即由每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苏州风俗考》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和晋商发达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清王朝实行的主要经济政策是什么?并依据材料二指出请王朝强化这一政策的依据
(3)材料三反映了苏州丝织业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材料二对材料三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指出: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社会的前夜”。下列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史料是(  )

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

职业
自耕农
佃农
工场工人
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①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②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④丝织业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上述现象表明明朝时期(   )
①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
②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④松江等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率天下……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
C.贵金属货币的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