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出现劳动力的商品化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

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经营项目
数量
产量
收入(白银)

30亩
90石
90两

10亩
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
125两
家禽
58头
(略)
55两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D.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闽小记》载:“闽种荔枝、龙眼家,多不自采。吴、越贾人,春时即赀(资),估计其园。吴、越日‘断’,闻人日‘穙’……树主与穙者,请惯估乡老为互人……他日摘焙,与(互人)所估不甚远。”这反映了

A.当地荔枝、龙眼加工技术落后
B.商业资本介入农村生产领域
C.树主与穙者存在雇佣关系
D.吴、越与园形成市场一体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村人口“……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这反映出(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蒙自市老影剧院附近似乎已成为待业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每天都有大批农民工在此等待雇主的到来。关于此种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最早出现于明清时期
B.中国最早出现于江南的冶金业
C.资本主义经济仍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
D.自然经济在中国仍占有统治地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工”指的是(  )

A.农民 B.奴隶 C.雇佣工人 D.无产阶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该材料不能反映(  )

A.当时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此时期为明清年间 D.此时期为唐宋年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5年,清政府建立户部银行,总资本银400万两分为4万股,由户部认购两万股,其余两万股,“无论官民人等均准购买”。这说明清政府

A.开始采取近代化措施 B.推行官商合办方式
C.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D.为民族工业筹措资金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时期,江南部分地区城市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如松江的棉纺业发达.景德镇的陶瓷业发达.佛山的冶铁业发达.汉口的长江商品转运码头较繁忙。与这些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

A.强调人欲的合理性 B.批判君主专制
C.主张“经世致用” D.提出“工商皆本”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