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主要反映了
A.美苏之间出现冷战 | B.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 |
C.两大阵营开始对立 | D.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
据“维基解密”网站日前披露,上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制定了一个计划,打算派出鲍勃•迪伦等偶像歌手前往苏联巡回演出,去赢得公众支持……。美国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扩大西方民主文化的影响力 |
B.丰富苏联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
C.通过民间外交改善美苏关系 |
D.撼动苏联共产主义的文化基础 |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 )
A.社会制度的价值观不同 |
B.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
C.复杂的宗教信仰和民族关系 |
D.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和相互制约 |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
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意味着( )
A.美国成为全球世界霸主 |
B.欧洲与美国、日本三足鼎立 |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D.中国成为世界大国 |
1970年,美国正式宣布从韩国撤走一个师即缩减2万人。作为补偿,尼克松批准在五年内向韩国提供1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帮助韩国军队实现现代化。这反映出
A.美国调整了在亚洲的战略 |
B.美国放弃了全球称霸战略 |
C.美国用军援取代在韩驻军 |
D.美国将战略重心重新转向欧洲 |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说道:“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多极化格局致使地方主义发展 | B.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局面 |
C.冷战时期已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 D.美苏两极格局被多极化格局所取代 |
美国著名政治学专家塞缪尔·享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得出结论:“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共产主义世界的重大变动,冷战的国际体系成为历史。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作者旨在强调
A.文明冲突替代了超级大国的争霸 | B.政治上的区别决定着文化区别 |
C.各国文化差别明显影响政府决策 | D.多样化的文明之间互补和共融 |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
D.“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
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 )
A.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
B.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 |
C.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 |
D.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
二战后,日本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到20世纪 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回顾这段历史,日本政府将其称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风雨35年”。从战后的国际形势来看,所谓的“机遇”应该是
A.在冷战背景下,日本成为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 |
B.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欧洲重建 |
C.在中朝相继独立后,反共阵营的日本幸免战后的赔偿责任 |
D.在两极格局下,美国扶植日本以抗衡社会主义国家 |
戴高乐曾于1963年和1967年两度拒绝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因为他认为英国是美国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1964年,戴高乐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国也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法国反对美国霸权主义政策 |
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
C.美苏两极格局下新的力量已在孕育 |
D.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已经分化 |
二战后,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方针:“第一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在内,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一方针反映出英国在欧洲一体化初期的态度是( )
A.冷漠 | B.热情 |
C.排斥 | D.徘徊 |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