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广州市场上每包印度棉纱价格约为57两白银,而每包中国本土手工纺纱价格则高达87两白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货涌入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发展 |
B.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
D.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
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指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时间 |
茶叶(担)年平均值 |
生丝(匹)年平均值 |
鸦片战争前 |
5000 |
5000 |
1845年 |
8010 |
13220 |
1851年 |
9919 |
23040 |
1853年 |
10122 |
62896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
A.是中国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 |
B.与西方国家入侵无关 |
C.客观上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
D.摧残了民族资本主义 |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19世纪90年代中国)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大布(麻制粗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这段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A.洋布销售渗入农村 | B.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C.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D.外国商品大量倾销 |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
下图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从事对华贸易的机构—洋行在各通商口岸设立的情况。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洋行在中国数量呈正增长
②客观上体现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
③清政府企图加强对外贸易的控制
④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A.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复兴之路·千年变局》中记载:“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荒谬认识的发生源于( )
A.重农抑商政策 | B.天朝上国思想 |
C.君主专制统治 | D.闭关锁国政策 |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得出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东南沿海的纺织业受到很大的冲击 |
B.五口开始通商 |
C.中国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
D.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9世纪中叶后,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
B.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C.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 |
D.清政府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极大地冲击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外国商品是( )
A.洋纱和洋布 | B.咖啡和可可 |
C.产于印度的茶叶 | D.产于泰国的香米 |
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 。由此可见通商口岸( )
A.不利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近代化 |
B.瓦解了农耕经济与手工业的联合 |
C.改变了所在区域的城乡经济结构 |
D.是当时中国对外交流的唯一窗口 |
《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赋95,088,000库平银,关税21,989.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工业文明已成主流 | B.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
C.告别小农经济时代 | D.贸易逆差得以扭转 |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后来,中国制造商开始建造火柴厂、面粉厂、纱厂和纺丝厂。”材料不能说明( )
A.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B.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轻工业方面取得一定的发展 |
D.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遭到了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