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剧,在通商口岸开办“洋行”是其重要手段之一。下列示意图反映了
A.洋行激增遍布城乡各地 |
B.资本输出成为经济侵略主要方式 |
C.关税主权因此遭到破坏 |
D.中国渐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不了解国际惯例,中国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之后,清政 府在改订关税税率的谈判中,坚持要求“进口税重,出口税轻”。直到 1902 年,中外商约谈判,进口税由 5%增至 12.5%。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是
A.清政府提高进口税是为保护民族工业 |
B.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属于国际惯例 |
C.清政府降低出口税是为抵制外资侵略 |
D.改订税率后清政府掌握关税主动权 |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 )
A.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 |
D.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三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他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下图中所示近代中国五种经济形式,按照A、B、C、D、E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地主经济、洋务经济、外国资本、民族资本、官僚资本
B.地主经济、外国资本、洋务经济、民族资本、官僚资本
C.外国资本、洋务经济、官僚资本、封建经济、民族资本
D.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封建经济、民族资本、洋务经济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 ( )
A.洋布洋棉美观耐用,价廉物美 |
B.列强经济侵略导致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
C.中国手工业纺织无法与外国机器纺织抗衡 |
D.开埠通商,关税协定有利于外国商品输入 |
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 |
B.小农经济彻底解体 |
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 |
D.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与生丝的出口量逐年增加,1854年茶叶出口量是鸦片战争前的2.8倍,生丝出口量是鸦片战争前的12.5倍。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应了( )
A.中国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
B.中国在对外贸易当中逐渐取得优势 |
C.中国茶叶和生丝生产日益商品化 |
D.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9世纪50~70年代,在中国众多的经济成分中,使用机器大生产的是( )
①自然经济 ②洋务企业 ③民族资本主义 ④外商企业
A.①③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①② |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新出现的经济形态有( )
①自然经济 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④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时间 |
茶叶 |
生丝 |
鸦片战争前 |
5000(年平均值) |
5000(年平均值) |
1846年 |
7010 |
13220 |
1850年 |
8919 |
23040 |
1854年 |
14122 |
62896 |
A.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C.中国茶叶和生丝生产日益商品化
D.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如图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从事对华贸易的机构——洋行在各通商口岸设立的情况。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②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③表明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
④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A.①③ | B.②③④ | C.②④ | D.①②③ |
读19世纪后期“中国主要出口产品统计表”(单位:公担)
年代 |
茶叶 |
蚕丝 |
大豆 |
棉花 |
1871-1873年 |
1 022 159 |
37 529 |
57 506 |
8 486 |
1891-1893年 |
1 055 064 |
59 946 |
760 522 |
290 417 |
上表信息反映了
A. 农业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B.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C. 农业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 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农业生产
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历史。 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 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 对此文明首先做出积极反应的是( )
A.地主阶级 | B.农民阶级 |
C.工人阶级 | D.资产阶级 |
分析下列表格数据:1840年前与1856年、1894年中国生丝销量
时间 |
总销售量(万包) |
出口量(占总量%) |
内销量(占总量%) |
1840年前 |
6.4 |
0.9(14.06%) |
5.5(85.94%) |
1865年 |
10.1 |
4.2(41.58%) |
5.7(56.43%) |
1894年 |
16.02 |
8.23(51.94%) |
7.7(48.06%) |
对上表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C.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D.中国生丝业发展仍然非常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