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是( )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C.商品经济开始出现 | D.资本主义经济出现 |
19世纪70年代,人们看到在一座城市中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类企业同时并存。这座城市应该是
A.重庆 | B.苏州 | C.上海 | D.沙市 |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道:“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
A.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
B.中国原有的经济形态遭到破坏 |
C.耕织分离改变了资源流向和配置 |
D.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的经济侵略加快 |
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
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描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②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③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④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 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
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
A.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 B.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 |
C.符合当时的国情 | D.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
从1885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这表明( )
A.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 D.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五口通商之后,福建武夷山的特产茶叶行销海外,山民纷纷伐木铲草种茶,使得“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但“外洋印度产茶日多,(武夷茶)行销日滞”,又因外商控制了价格,最终武夷“市疲山败”。这说明( )
①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生态环境被破坏
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武夷山茶叶失去海外市场
④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该现象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
A.崇拜洋货风气盛行 |
B.织工、铁匠被迫改行经营农业 |
C.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D.洋货盛行,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实质是( )
A.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大生产 |
B.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 |
C.主要由私人投资兴办 |
D.受外商企业的刺激而产生 |
“19世纪40年代,□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关税,并与法国等签署了□□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关税,开放市场。”材料中,□的部分应该填上的词是( )
A.英,降低,增加,减免 | B.美,提高,商定,增加 |
C.英,降低,减免,减免 | D.美,提高,减免,增加 |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导致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A.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
B.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国商品能力 |
C.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
D.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