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然后问题。
材料1: 根据本章程批准、制定或颁布的一切公平竞争法规、协议和执照,均需包括以下条件:(1)雇员组织起来进行集体谈判或处于互助或互卫的目的而采取其他协同一致行动时,不应受到雇主及其代理人的干涉、约束和压迫。(2)不得以必须加入任何公司或禁止参加、组织或协助其自选的工人组织,作为雇佣任何雇员的条件。(3)雇主应遵守经总统批准或规定的最高工时、最低工资或其他 雇佣条件。
——美国《工业复兴法》(1933年 6月)
材料2: 新政从一开始就受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在国会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 18页逐一抄录的”。
——内森·米勒《罗斯福传》
材料3:“每周增加几美元的工资,更好地分 配工作,工作日短一些,就会使我们数百万工资收入低的工人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工农业产品的实际买主。……大量失业所造成的思想混乱才是我们最沉重的负担,它是对我们社会秩序的最严重的精神威胁。”
—《罗斯福选集》
材料4:若是罗斯福没有这些纲领,工人们在这个时期一定会采取比当时远为进步的行动。……差不多可以肯定,他们一定会击破两党制度而建立一个他们自己的政党。
——W·福斯特《美国共产党史》
回答问题:
(1)材料2反映了一部分资本家对待新政持有强烈的反对态度。结合材料 1分析他们采取这一态度的理由。并根据材料 1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
(2)材料 3和材料 4又反映出新政的哪些特点?这和解决当时的经济危机存在着怎样的相互关系?
(3)结合材料 4分析罗斯福新政与材料 2中一些资本家的矛盾的实质是什么?由此说明罗斯福新政的性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0年,列宁约见了一位来访的老农。列宁问:“依你看,现在农村里主要的问题在哪里?”老农回答说:“我看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政府一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材料二: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10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这个奇迹般的速度,来自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动作,也来自苏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利用。
拖拉机厂的建设者,除了苏联人,还有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就有730名。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1932年时,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
与欧美国家的整体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不仅是苏联的工业化成就,还有苏联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
材料三: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1)老农所说的“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列宁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4)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苏联和美国在应对严峻局势时采取的措施对我国经济有哪些启示。
阅读以下材料: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吴于廑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十月革命后,“历史上就出现一个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相对立的、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工业世界”,20世纪的历史,是这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 钱乘旦《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
请回答: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美国各是采取怎样的“现代化执行方式”的?
(2)概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
互竞争的历史。
(3)通过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两国发展现代化所采取的方式及五十年代以来两国内部变化的史实,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
1913年 |
1920年 |
1925年 |
1925年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 |
农业总产值(%) |
100 |
67 |
112 |
112 |
畜牧业(%) |
100 |
72 |
121 |
121 |
粮食(万吨) |
7.65 |
4.519 |
7.247 |
94.7 |
1913年—1926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
1913年 |
1920年 |
1925年 |
1926年 |
总产值(按1926年度价格计算,单位:亿卢布 |
102.51 |
14.10 |
77.39 |
110.83 |
产值指数(以1913年为基数100) |
100 |
13.8 |
75.5 |
108.1 |
材料二
图1 廉价卖车 图2 黑色星期四华尔街 图3 美国人排队领救济
材料三 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
美国 |
德国 |
英国 |
法国 |
日本 |
46.2% |
40.6% |
28.4% |
16.5% |
8.4% |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2教材
材料四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调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许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概括指出俄国(苏联)的工农业生产在1913——1925、1926年发展的趋势?分别分析指出不同的发展原因?
(2)出现图1、图2、图3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分析危机的特点?
(3)依照材料四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
(4)结合材料一、材料四分析,苏俄和美国政府解决经济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请回答:
(1)概括出导致1500年前后“文明遭遇”的主要历史事件。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
(2)“1500—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试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概括其主要表现。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经济上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从中你有何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美国通过了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霍利•斯摩特关税法。美国政府为提高国内商品价格、增强对外贸易的竞争,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
1931年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后来又规定:……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
法国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
——《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
材料二 有些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的,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材料三 让我们再一次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1933年3月4日那天所梦想的目标了吗?我们已经找到快乐之谷了吗?
但是,我们的民主也正受到考验:在这个国家中,我看到数千万公民——占总人口的重大数目——他们中的大部分此时此刻仍然处于今天所称的生活之必需的最起码的标准之下。
我看到数百万家庭依赖低微的收入生存,以致家庭灾难的阴影日复一日地笼罩着他们。
我看到数百万人们,他们在城市和农村的日常生活仍处在半个世纪前一个所谓的上流社会认为不体面的环境之中。
我看到成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
我看到数百万人无力购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又因为他们的穷困潦倒而无力工作,不能为其他数百万人生产。
我看到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房破损,衣衫褴褛,营养不良。
——1937年1月20日罗斯福总统连任就职演说
材料四 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评论罗斯福的“新政”时说:今天,国家正对没有特权的人进行保护,增加国民收入,并把此项收入更公平地分给各类生产者,为了达到这些目的,美国政府不仅承担起保证社会安全的全部工作,而且还要成为工业商业的参加者和创立者。……这个国家昨天还是个不干涉主义,或处于守势的国家,现在,它却从事建设和开办工厂,买卖货物和劳务,储贷货币,开办航运,经营铁路。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经济危机各国在国际贸易领域采取了哪些应对的措施?有何共同特点?这些措施对当时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参照下列答法,对关键词语的含义作出解释。(不得摘抄原文)
例如:“不应消灭”指保持资本主义。
“经济的营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改进和补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三的演说词中,你看到30年代美国存在的社会问题是什么?罗斯福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4)根据材料四分析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试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以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某一例说明罗斯福新政产生的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认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
材料二 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这一切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也迫使整个世界追随着英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材料三 阿诺德·J·汤因比说:1931年这一年因为一个显著特征而不同于“战后”前几年,也不同与“战前”几年,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认真思考并坦率议论着西方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失灵的可能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英国在1588年至19世纪中期是如何完成内部制度调整和对外扩张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科技三方面概括“英国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人们都在认真思考并坦率议论着西方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失灵的可能性”的历史背景。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西方社会是如何避免自身社会制度的失灵的?并概括自己对此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8世纪中期在欧洲流行一种经济学说,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而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资料来源: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1890~1960年的出口量的年增长率(以百分比计算)
国 年 别 |
1890~1913 |
1913~1950 |
1950~1960 |
法国 |
2.8 |
1.1 |
7.2 |
德国 |
5.1 |
-2.5 |
15.8 |
英国 |
2.1 |
0.2 |
1.9 |
西欧 |
3.2 |
0.1 |
7.0 |
美国 |
3.8 |
2.3 |
5.0 |
(资料来源:安格斯·麦迪逊,《西方的经济增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世纪中期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1890年至1960年出口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0~1913年出口量增长的原因。
(3)1929~1933年经济危机影响到各国出口量,试分析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本质和影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政府的国内职能主要有社会服务和经济管理两方面,孰轻孰重有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认为:政府的全部管理艺术就在于给予人和物自由,政府应建立执法机构和维护无利可图的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在其他方面则应无为而治,让“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去发挥作用。主张完全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反对任何来自制度的经济垄断。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政府应当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成为“看得见的手”。当商品供大于求时,政府应当举办公共工程等办法扩大政府支出,增发纸币,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和投资;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就采取相反的措施,减少政府支出,减发纸币,提高利率,以限制投资和消费。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II)
(1)上述两种理论观点分别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哪个重要阶段?
(2)以美国为例,政府对内经济管理职能的指导思想由材料一转变到材料二的标志是什么?试用工业的有关事例加以说明。
(3)如何评价资本主义政府职能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10贫)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签署了重要的反危机法案,该法案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1)材料一中所说的“反危机法案”具体指什么?据材料一归纳该法案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4分)
材料二 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挽救了罗斯福和他的新政:战争开设了工厂,创造了工作机会,从而结束了大萧条的噩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结束美国“大萧条的噩梦”的?
材料三 罗斯福清楚地懂得,“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或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3)材料三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里根和克林顿是如何对“这种运营”进行“改进和补充”并取得理想效果的?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少600万无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3万个以上的工程中。……仅民政工程署在短短的时间修建、改建了80万公里公路,4万所学校、1000个机场。……在许多地方,那些工作的人们第一次领到工资后争先恐后地跑到商店,用自己赚到的钱购物。
——《经济危机的国家疗法》
材料二 2008年11月,意大利政府通过了800亿欧元的一揽子应对金融危机的计划,其中166亿欧元用于基础建设,24亿欧元用于补贴低收入家庭。同月,英国通过200亿英镑的新一轮刺激经济的计划,将增值税税率下调2.5个百分点,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另外设法使银行向消费者发放贷款……
——《经济危机的国家疗法》
材料三 2009年2月13日,美国国会众参两院先后投票表决,最终批准了总额为7870亿
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
奥巴马提出的这份经济刺激计划有两个主要内容:减税和投资。由四个部分组成:1. 为个人和企业减税;2. 投资卫生保健和替代能源;3. 投资短期内即可上马的基础设施项目;4. 为州和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支援。总额的35%将用于减税,其余部分用于投资。
在占总额65%的投资中,有1900多亿美元将用于支持失业救济、医疗补助、食品券以及其他社会福利项目,其余3100多亿美元将用于建设项目,包括机场、桥梁、运河、水坝、管道、铁路、公共交通系统等。
美国民众期望奥巴马能够像当年的罗斯福总统一样挽救美国经济,经济刺激计划也因此被称为“奥巴马新政”。
——胡芳、刘洪《“奥巴马新政”能走多远》
材料四 这场席卷全球的最大金融危机至今仍未止息。2008年11月15日,由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通力合作,共度时艰》的重要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并分析实施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2)结合材料一、二,当前意、英等国应对危机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有什么相似之处?
(3)依据材料三,奥巴马提出“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目的是什么?眼下不少人把奥巴马和美国历史上罗斯福总统相提并论,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可以把他们相提并论的理由何在?
(4)根据材料四,指出各国领导人为应对危机采取的策略。结合相关史实,指出他们采取上述对策的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1933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后实行“新政”,国家建立紧急救济署,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颁布法律,保障工人的基本权益。
(1)据上述材料,概括罗斯福新政缓解社会矛盾的措施。
(2)罗斯福新政成功地缓解了社会危机,你认为新政措施最值得后世借鉴的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改革调整的成功范例。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史实回答:
(1)俄国、美国、中国的这三次“改革调整”分别是什么?
(2)这三国的改革调整中在农业方面各采取了怎样的措施?(12分)
(3)请你分别总结这三次“改革调整”成功的主要经验。
政府的经济职能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1)依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美国1929 1937年失业率变化图
(2)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失业率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采取的哪些具体举措导致了这一变化?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图
(3)上图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GDP增长率出现三个峰值,分别是1957年、1985年和1995年,请概括指出这些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政府的经济职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和你们都要以这样一种精神来面对共同的困难。感谢上帝,这些困难都只是物质方面的。价值贬缩到难以想象的程度;赋税增加了;我们纳税的能力则已降低;各级政府都遇到严重的收入减少;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1932年罗斯福就职演说词
材料二 如果我们想使和平的努力达到同我们战争的努力一样的水平,我们必须把和平的机构坚实地放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上。国际政治合作的基石是敦巴顿橡树园关于一个永久性的联合国的建议书。然而,只有我们今天面临的棘手的经济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时,才能建立起友好的和建设性的国际关系。
——1945年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咨文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初,在日本、西欧崛起的同时,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元的责任,相继两次宣布美元贬值,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美元地位下降。
——岳麓版教材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困难”最先开始的领域和在这一领域罗斯福新政采取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决“棘手的经济问题”的具体办法并概括罗斯福要求国会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的主要目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导致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