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 曰 (xié)田”。“ 协”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①精耕细作农业开始出现 ②生产工具有少量铜器
③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耕种者多为奴隶
A.②④ | B.①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对英商送给他的时钟不屑一顾,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来没有误了早上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对此现象,下列评价确切的是
A.乾隆帝为维护国家尊严,痛斥侵略者的野心 |
B.乾隆帝认为中国农民勤劳自觉,不需要时钟 |
C.是小农经济下的一种天朝上国的心态的流露 |
D.乾隆帝为维护天朝体制,担心小农玩物丧志 |
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以下观点中,与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不相符合的有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山泽资源)不出则财匮少”
③“待农而食之,虞(山泽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④“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
A. | 反对俚民举办婚宴 | B. | 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
C. | 认可俚民不迎私奔 | D. | 提倡婚俗完全汉化 |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
历史叙述一般分为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历史评价、历史解释等几种方式,中学教材这样叙述清代海禁政策:
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②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③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④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其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陈伯献上奏说:“近许官府抽分(注:征收进口税),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据此可知
A.陈伯献反对海禁政策 | B.明政府加强海禁力度 |
C.明代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 | D.明政府曾经放松海禁 |
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 ( )
A.“今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
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D.“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
《明太祖宝训》指出,“我国家赋税制度已有定制,樽节拥堵,自有余饶。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尔户部政当究心,毋为聚敛,以伤国体”。明朝政府推行的这一政策
A.推动了全国统一税制的形成和长期稳定 |
B.适应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
C.有利于培植明朝政权的经济基础 |
D.推动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兴旺 |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材料体现出:
①重视农业生产 ②关注农民利益 ③抑制商业发展 ④力求社会稳定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④ | D.③④ |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 )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 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 C.以农为本 | D.重农轻商 |
“(明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粮钱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明政府精心组织机户生产 | B.机户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 |
C.明朝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D.封建政权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
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桑麻。”
这反映了:①重农思想②节俭思想③当时商业活动比较基本停止④当时商品经济比较落后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④ | D.①②④ |
明清(鸦片战争前)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转型”的表现是
A.工业文明逐渐确立 |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
C.内阁制具备了近代政体的基本特征 |
D.批判性进步思潮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思想解放 |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全国各地蚕桑业趋于萎缩,但珠江流域蚕桑业却快速发展,赶上太湖流域。这是因为
A.珠江流域棉纺织技术发展快速 |
B.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C.清政府在广州设立洋务企业 |
D.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