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代史书记载:“上自绅富,下自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对上述材料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 | B.是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后果 |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
黄遵宪有诗“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大错”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限制外商来华阻碍中外贸易 | B.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
C.禁止国人海外经商限制了商品市场 | D.隔绝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 |
明清实行闭关政策的共同点比较,不正确的是
A.其主观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 B.都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
C.都禁止中外交往 | D.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范蠡曾是吴越争霸时期越国的谋臣,后来弃官经商,后世商人尊他为商祖、经营之神。他仗义疏财,从事各种公益事业,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人的楷模。下列情景范蠡可能经历的是
A.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
B.凭借棉布生意一次赚了上万两白银 |
C.商品交换时使用纸币 |
D.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
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 | 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 |
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 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 |
“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反映出作者( )
①主张抑商 ②倡导以法治国 ③力求社会稳定 ④维护农民利益
A.②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①③ |
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①盐铁官营制度 ②早市夜市出现 ③商人群体形成 ④重农抑商政策 ( )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黄遵宪有诗“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大错”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限制外商来华阻碍中外贸易 | B.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
C.禁止国人海外经商限制了商品市场 | D.隔绝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 |
《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后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上从之。”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
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
A.阶级立场不同 | B.政治主张的分歧 |
C.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 | D.社会性质的差异 |
明万历年间,福建巡抚许孚远在奏疏中指出:“往者商舶之开(开放对外贸易),正以安反侧杜乱萌也。乃今一禁,彼强悍之徒,俯仰无赖,势必私通,继以追捕,急则聚党遁海,据险流突”。这说明
A.明政府内存在禁海与开海之争 | B.明政府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
C.地方官员要求严格限制海外通商 | D.明政府始终坚持“海禁”政策 |
《汉书•食货志》载:“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一种刑罚)左趾,没入其器物。”该项经济法规所产生的影响是
A.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 B.促进冶铁技术发展 |
C.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 D.推广普及铁制农具 |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主张
A.民贵君轻 | B.重农抑商 | C.农商并重 | D.寓兵于农 |
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直接原因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
B.实施该政策后与外国完全断绝往来 |
C.其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