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抗拒改革的“停滞”盛世》的文章。之所以称当时的苏联是“盛世”,主要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时期( )
A.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得到实质性进展 |
B.已经冲击苏联已有的政治经济模式 |
C.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
D.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国力大为增强 |
赫鲁晓夫改革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是针对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
B.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完全为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所取代 |
C.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种种表现及严重后果, |
D.当时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的严峻的农业形势 |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
与赫鲁晓夫改革相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突出特点是( )。
A.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
B.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
C.提出“民主化”和“公开性” |
D.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
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把改革的重点放在轻工业上 |
B.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
C.综合国力未得到增强 |
D.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大会上,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用
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③④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造成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 )。
A.勃列日涅夫 | B.斯大林 |
C.赫鲁晓夫 | D.戈尔巴乔夫 |
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
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
B.废除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
C.巩固了农村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
D.恢复了农民的产品支配自由权 |
下表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情况一览表。下列四个选项是有人从表格数据中得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时间 |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 |
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 |
1966~1970 |
8% |
5% |
1971~1975 |
7% |
4% |
1976~1980 |
3% |
4% |
A.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民经济逐年下降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就
C.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最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D.与美国军备竞赛,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
C.“开垦、开垦、再开垦” |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
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
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
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
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
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 ( )。
A.1925~1953年 | B.1954~1964年 |
C.1965~1982年 | D.1982~1991年 |
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
B.斯大林的鼎力支持 |
C.玉米成为苏联人民的主要粮食 |
D.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争加剧 |
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说:“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社会几乎所有阶层都无一例外地因无自由而痛苦,经受着心理的折磨。知识分子想得到完全的民主和个人自由。大多数工人和职员需要更好的组织和劳动报酬,特别是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一部分农民指望成为自己的土地和劳动成果的真正主人。”材料反映出
A.“冷战”影响了苏联社会的稳定 | B.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陷入严重危机 |
C.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名存实亡 | D.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未取得任何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