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的手段取得达到这个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这段话说明列宁主张
A.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 B.发动革命以推翻沙皇政权 |
C.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D.实现工业化以赶超西方国家 |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把苏联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时代、退却时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退却时代”是指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 B.新经济政策时期 |
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 D.卫国战争时期 |
1921年的苏俄改革和1978年开始的中国改革都( )
① 从恢复和发展农业入手
②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 重点发展工业化
④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宏观调控经济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④ |
有人说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说法的共同缺陷是: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 ②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范围内调整 ③看现象,不看本质 ④没有从发展、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①④ |
将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进行比较,表达错误的是
A.都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 | B.都是在一定限度内对资本主义的恢复 |
C.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D.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实际需要 |
下面是苏俄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1921年 |
1923年 |
1925年 |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
6620 |
7860 |
8730 |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
22.13 |
34.55 |
44.24 |
A.农业集体化推进了苏俄经济的发展 B.苏俄农业发展远远超过工业发展
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俄国农业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经济发展水平
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
B.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
1921年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这里的“判断”是指
A.实行粮食税使农业转向社会主义 | B.利用资本主义因素实行自由贸易 |
C.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以间接过渡 | D.变农业集体化为农业个体经营 |
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十月革命“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 )
A.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夺取政权 | B.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 |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 D.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
苏维埃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1921年写道:“墙上的马克思在注视,突然,张开嘴,开始呵诘:庸俗理不清的纱线缠上了革命,庸俗生活比白匪军更为恶劣,最好拧下金丝雀的首级——因此,共产主义,将不会败于金丝雀。”诗人写作的主要意图是( )
A.抨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思想混乱 |
B.肯定列宁时代民众的私人生活方式 |
C.肯定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 |
D.抵制资产阶级庸俗腐朽的生活方式 |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列宁在论述对资产阶级实施无产阶级专政必要性时指出,“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出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下列做法中体现这一理论内涵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出台 |
B.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
C.赫鲁晓夫开始推行经济改革 |
D.戈尔巴乔夫建立家庭农场 |
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
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 |
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 |
C.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 |
D.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 |
历史上中苏两国曾经走过相似的道路,下面两图是前苏联和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如果图中C=G,那么,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
A.A=E | B.B=F |
C.B=H | D.D=H |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