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破坏”和“价值构建”是近年来伦理学与历史学研究的交叉领域,无论是“破坏”还是“重建”,都反映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58年,雅典设立奥泰里克专项基金,规定穷人观剧只要不中途退场,即可得到两个奥波尔的观剧津贴制度。……因为有两个奥波尔,有人就以为自己的生活有了保障,不用做任何事情,只用在观剧的时候呼呼大睡。后来,观剧者的呼噜声、吵闹声让人几乎听不到表演者在说什么,观剧者的欺骗超越了表演者的表现。在两个奥波尔的诱惑下,雅典人变得不在那么自觉、有序、善良。
——根据齐默恩《希腊共和国》、古郎士《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整理
(1)试从“价值构建”和“价值破坏”的角度对材料一中提到的古代希腊观剧津贴制进行全面评价。
材料二 新的价值观念在16世纪后的西欧形成了巨大的浪潮。英国街头戏剧中的一段台词所说:“金钱,这是大家的宠儿,一切欢乐的源泉;金钱,这是医治一切苦闷的良药,这是世人所珍藏的珠宝;金钱,这是妇女所拜倒的偶像。”
(2)材料二中的新价值观指什么?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的相关史实,简要分析这一新价值观确立的原因以及对后来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
——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
(3)分析20世纪初一批新式知识分子主张“道德伦理革命”,价值重构的原因。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价值构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代中国价值构建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但丁在《论俗语》中倡导与教会所用的 《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的文章
官方语言——拉丁语相对立的地方语言
图1 图2
分别概括图1和图2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的角度比较二者的异同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与历史变迁使民众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此无待于夷者也。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
——冯桂芬(1809—1874)《制洋器议》
(1)材料一对西方的认识有什么特点?指出基于这一认识,中国社会付诸实践的表现。
材料二 (20世纪初,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曾说到:)“欧风美雨咄咄逼人”,……“帝国主义何其雄,欧风美雨驰而东”;……“诸君知否,欧风美雨横渡太平洋,帝国侵略主义其势日扩张”。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知识分子对欧风美雨的心理状态,并分析其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由于中国的社会结构是根据血缘关系向外推延的,个人不能超越血缘规范直接同国家构成关系……国民往往过于注重家庭、家族及个人的私利。……“精英在觉醒、民众在沉睡”就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徐杨《传统社会心理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变革思想的制约》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民众在沉睡”的社会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唤醒国民所做的努力。
人类文明在演进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古希腊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模式差异很大。西周时期出现的“国”是在分封制度下,由周人驻防各地,凝聚而成。诸侯之下,又有卿大夫,每一层级均从上级授民授土取得权力,而每一级的主权都不完整。完整的主权只有周天子拥有,尊王是诸侯国政权合法性的依据。而希腊的城邦则是在一个地区内,若干村落聚合而为政治与经济的共同体。城邦是自卫的单位,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城邦居民侍奉同一保护神,以建立同群的认同。共同体的领袖大抵是雄杰之士,以个人的勇略、智谋、品德取得众人的信服。他们尽管被称为君王,但仍须耕作渔猎。
(1)结合所学,比较古代希腊城邦和西周诸侯国两种发展模式的不同。
|
希腊城邦 |
西周诸侯国 |
形成途径 |
|
|
主权状态 |
|
不完整 |
首领产生标准 |
才干、品德 |
|
文化认同 |
侍奉同一保护神 |
|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种种严重的问题,出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维新派号召全国人民“合一群,同道德,同法律,同风俗,同文学美术,而组织一完全无缺之国家”,断言“世界由是而文明,欧美由是而进者也”。
而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认为个人的人权和科学才是欧洲“优越于他族”的原因。胡适更是大声疾呼:“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2)分别概括材料中所体现出来的两种救国主张;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导致这两种主张的原因。
巴黎公社 |
《共产党宣言》发表 |
中国五四运动 |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
第一国际成立 |
俄国农奴制改革 |
日本明治维新 |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
(3)以“19世纪后 运动的发展”为主题,从上述表格中选出三个历史事件,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历史事件,以这4个事件为材料,写一篇小短文。
要求:主题明确;事件选择完整、准确;材料运用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
长期以来,“启蒙”一直是思想文化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透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据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
请回答:
(1)概述西方“早期”启蒙的“内源”因素。结合史实说明18世纪的启蒙与“早期”启蒙之间有怎样的“接续”关系?
(2)该学者者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批判思潮仍属于“文化传统的自我裂变、修复与整合”,不具有近代意义上的启蒙性质。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3)近代前期中国具有反传统含义的“西方式”启蒙思潮有哪些?近代中国的启蒙为何高举“民族复兴”的旗帜?
(4)五四前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一改“醉心欧化”的局面,呈现出流派纷呈、选择多元的趋向,请结合国内国际背景分析成因。
儒学在中国甚至是东亚、东南亚国家经历了古代兴盛、近代衰落、现代复苏的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儒学经济思想的部分相关言论:“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农为本,不与农竞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政在节财”;“奢则不孙(通“逊”)。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材料二:在过去,具有尊孔倾向的人往往将儒学的衰微归罪于“五四”(注:包含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而反孔者们则将其归功于“五四”。这两种认识似都有问题。应该说,儒学在近代逐步衰微,乃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局,
材料三:韩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身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然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学的经济主张(不能照抄原文)。
(2)据材料二并运用史实简要论述,哪些因素导致了儒学在近代的衰落?
(3)据材料三分析,韩国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对本国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阶段中国加强同东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
(4)现在随着人们财富的增长,极端利己主义、生态失衡、道德沦丧、食品安全等问题接踵而至。关于复兴儒学对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复在《天演论》按语中说,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竞争,“进者存而传与,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弱者先绝”。梁启超说“只有兴民权,才能固君权,救危亡”。
材料二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材料三 每逢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天安门广场都摆放孙中山的画像,这是一种象征、一种胸怀和自信。它寓示着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联系,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观。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国共产党》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
——刘新如《辛亥革命10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历史昭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仁人志士的哪些思想?当时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的理由。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论证“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这一观点。
孔子研究是建国后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对孔子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对儒家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理论化。……皇权虽不断更迭,而孔子的权威却日益稳固,从未动摇过。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916年秋,康有为请政府于宪法中定孔教为国教。陈独秀连加痛驳,谓孔教与帝制有不可分的因
缘,孔子提倡的道德礼教为封建时代的道德礼教,他的伦理学说与共和立宪政体相违。此后,李大钊、吴虞等人也对礼教进行了大力批判,胡适还提出了“打孔家店”的口号。
——据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等
材料三:1966年至1976年,造反派组织了声势浩大的讨孔、批孔运动,反孔还是尊孔成为革命与反革命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1976年开始,全面客观地评价孔子成了学术界的热衷话题。1989年以来,学术界先后召开了“儒学及其现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其他相关的学术会议,成立了“国际儒学联合会”等组织。
——据颜炳罡《五十年来孔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孔学“政治化”和皇权“理论化”的具体表现。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待孔学的态度,概述陈独秀等人批判“孔教”的历史背景。
(3)据材料三,指出1976年以来学术界“孔子研究”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原因。
(4)当今世界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谈谈孔子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的积极意义。
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唐宋时期软实力的表现。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2)结合所学知识,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说明材料二中的任一观点。
材料三 有人说中美最终一定会冲突,我觉得这种说法大错特错。两国的关系应该是既竞争又合作,如国际金融稳定、全球气候变化、传染病防治,还有打击恐怖分子,一定要合作才行。而合作的基础就是软实力,如果两国软实力提升,可以避免冲突。……中美现在的关系与冷战时大不相同。过去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是没有巨额贸易的,但现在美中之间有很多经济往来;另外,现在还有约20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中美双方在软实力方面有许多可以交流、沟通的机会,通过贸易和教育等各种管道,自下而上,形成互动。
——摘编自约瑟夫•奈《软实力,改变世界的原动力》主题演讲
(3)根据材料三,概括约瑟夫•奈 “两国软实力的提升,可以避免冲突”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有利于我国软实力提升的国际背景。
孔子研究是建国后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对孔子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对儒家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理论化。……皇权虽不断更迭,而孔子的权威却日益稳固,从未动摇过。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916年秋,康有为请政府于宪法中定孔教为国教。陈独秀连加痛驳,谓孔教与帝制有不可分的因
缘,孔子提倡的道德礼教为封建时代的道德礼教,他的伦理学说与共和立宪政体相违。此后,李大钊、吴虞等人也对礼教进行了大力批判,胡适还提出了“打孔家店”的口号。
——据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等
材料三:1966年至1976年,造反派组织了声势浩大的讨孔、批孔运动,反孔还是尊孔成为革命与反革命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1976年开始,全面客观地评价孔子成了学术界的热衷话题。1989年以来,学术界先后召开了“儒学及其现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其他相关的学术会议,成立了“国际儒学联合会”等组织。
——据颜炳罡《五十年来孔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孔学“政治化”和皇权“理论化”的具体表现。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待孔学的态度,概述陈独秀等人批判“孔教”的历史背景。
(3)据材料三,指出1976年以来学术界“孔子研究”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原因。
(4)当今世界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谈谈孔子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的积极意义。
有学者在研究中产阶级时提出了以下论点。
论点一:在中国古代的农民和皇权官宦之间,长期存在一个起缓冲作用的乡村士绅阶层(准中产阶级)。
论点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成员主要有:近代工业中的管理者和文职雇员……政府官员……文学教授、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
论点三: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
请回答:
(1)指出中国古代“乡村土绅阶层”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背景。
(2)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相关史实,分析中产阶级对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3)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己不存在中产阶级。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
(4)根据论点三,指出西方新、旧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有何不同?并分析二战后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认真读过他(孔子)的全部著作,并做了摘要;我在这些书里只找到最纯洁的道德,而没有丝毫江湖骗子的货色。
——伏尔泰《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
材料二 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材料三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1)材料一、材料二对孔子的认识有何不同?其各自的出发点分别是什么?
(2)材料三的观点如何?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对孔子的不同态度说明了什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蔡元培生活的20世纪内忧深重,外患频仍。辛亥革命使“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被颠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摆在一切有识之士面前。就内部改革而言,蔡元培清醒地认识到,政治体制变革固然重要,科学对社会富强的贡献也必不可少。但这些对民族的发展来说还远远不够,民族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国民素质的竞争。而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深层次原因是人民还在封建人伦主义、蒙昧主义的禁锢中,其本质还远远没有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这才是改革社会的根本所在。
——摘自施莉《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思想介评》
材料二 蔡元培是中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第一个倡导者,最先提出并极力推崇公民道德教育,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吸取西方文化精髓,融会贯通,创造性地对近代中国的公民道德教育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明确公民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自由、平等、博爱”,将其与儒家思想“义、恕、仁”对应,实现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现代化与本土化的结合……。蔡元培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不仅对中国近代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当代公民道德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自李丽娟《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1)依据材料一,概括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蔡元培公民道德思想的特点,其思想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一人独唱,二人对唱,二人对打,多人乱打:中国文戏、武戏之编剧,不外此十六字”。这段话的本质是
A.否定中国戏剧 | B.批判传统文化 | C.鼓励戏剧创新 | D.反思传统文化 |
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
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