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话语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冲击——反应”模式 ②“侵略——革命”模式 ③“早期启蒙”模式。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 )。
A.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明中后期 |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明中后期 |
C.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 |
D.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 |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方式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维新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中国成立
A.②③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和所用的材料是
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 |
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 |
C.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 |
D.清朝封建统治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后初期,知识界对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进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A.认为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 | B.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 |
C.认为中国的清朝统治腐朽 | D.认为中国的思想观念陈旧 |
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反映了作者
A.寻求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理由 |
B.讨论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
国史中会经常碰到“近代化”一词。百度词条对此解释: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有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A.② | B.①②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⑤ |
1874 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 诚未见其效也。……及询以自强何术?御侮何能?则茫然靡所依据。” 由此可知李鸿章
A.对时局的严峻性缺乏深思 |
B.指责清政府现行外交失策 |
C.初具除旧改良的变革思想 |
D.质疑洋务运动的体用之法 |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陈旭麓文集》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 ;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如 。题干中划线内容很可能是( )
A.辛亥革命取代戊戌变法民国与清朝 |
B.戊戌变法取代洋务运动“预备立宪”与戊戌变法 |
C.民国取代清朝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
D.扶清灭洋取代拜上帝教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 |
在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中,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看法完全相反的一组是:( )
A.鸦片战争期间的抵抗派和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派 |
B.顽固派和洋务派 |
C.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 |
D.洋务派和维新派 |
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下列人物思想符合此观点的是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根本上感觉不足。”此处省略的三个词分别是( )
A.器物制度文化 | B.器物文化制度 |
C.文化制度器物 | D.制度文化器物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850 年到 1899 年,中国人翻译的 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 面的著作,比例为 4:1;1902 年到 1904 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 2:1 的比例超过了前者;而在 1912 年到 1940 年,得到翻译的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著作比自然 科学和应用科学著作多两倍。这一现象折射出近代中国
A.重道轻器、文官治国的传统根深蒂固 |
B.民族工业急需的科技人才极度匮乏 |
C.始终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近代化模式 |
D.正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学习西方 |
美国1787年宪法在制定之初,存在着“五分之三妥协”,即把五个黑人折合成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这往往被看成是该宪法存在种族歧视和没有废除奴隶制度的明证。但若非从理想或道德角度出发,而是从当时实际出发,这种妥协是可取的,废除奴隶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便是道德评判与现实评判之间的矛盾。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也存在这种矛盾之处的是( )
A.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
B.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 |
C.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 |
D.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