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晚清上海的报刊上,曾展开过一场有关于俭与奢问题的讨论。其中,有人认为“裕国足民之道,不在乎斤斤讲求崇尚节俭,盖自有其道也。此道若得,则上下皆富矣,何至有患贫之时?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应该是(     )

A.节俭传统不利于国货的销售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C.传统观念受到洋务思想冲击
D.西式生活方式传入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74 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 诚未见其效也。……及询以自强何术?御侮何能?则茫然靡所依据。” 由此可知李鸿章(      )

A.对时局的严峻性缺乏深思 B.质疑洋务运动的体用之法
C.初具除旧改良的变革思想 D.指责清政府现行外交失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中后期某新式学校开设有英语、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地理、机械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驾驶、轮机、测绘等课程。下列思想与该校课程理念相吻合的是(  )

A.“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B.“欲自强,必须裕饷,欲裕饷莫如振兴商务”
C.“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洋务时期外交家郭嵩焘感到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圣人治民以德”,但“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而“西洋治民之法”,“推其法以绳之诸国”,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推衍无穷”。这表明他(    )

A.向往美国式的议会制民主政治
B.主张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
C.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法
D.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

A.经世致用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兼容并包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65年,赫德在进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清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实质上揭示了近代中国(    )

A.洋务运动缺乏人才资源 B.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脱节
C.官员执政能力普遍薄弱 D.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言论针对的是(    )

A.抵抗派 B.洋务派
C.顽固派 D.维新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被瓜分之危机,在如何应对危机方面,以下几种思潮最符合时代潮流的
是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说:“中国学术精微,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这反映出其思想主张是(    )

A.反对学习西方 B.中体西用
C.变法改制 D.民主共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日本福泽谕吉曾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据此说法,中国近代最先向西方学习并开展的活动应该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恭亲王奕曾说:“中国(甲午战争)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这里,奕可能会

A.主张“全盘西化”
B.否定维护旧制度的一切做法
C.要进一步发展近代化
D.提出“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目标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思想的萌发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