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诗云“西夷制器呈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这种“西学中源说”的解释目的在于( )
A.反对学习西方 | B.为变法作解释 |
C.宣传中体西用 | D.维护中华文化 |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
1865年 |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1894年 |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1903年 |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1913年 |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推动中国近代化
C.实行民主政治 D.启蒙与救亡并重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1878年,中国首次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开启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之先河,之后1877年、1878年、1885年又三次派遣留学生赴英、法、德等欧洲各国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西学。1896年后,留日学生人数直线上升,1899年是200人左右,1903年达1300名,至1905年,人数增至8000人。在学习内容上,1904年,中国留日学生1300人中,学习文科的达1100人。
——摘编自《我国近代留美学生群体研究》、《奏陈监管学务情形折》等
材料三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1977年9月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该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学教育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邓小平重视科教的原因以及随后十年党和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观点主要认为“中体西用”理论
A.旨在中国实现政治变革 | B.目的是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 |
C.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 D.为西学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有利环境 |
《海国图志》远远不止是一部地理著作,如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远非一部生物学著作一样。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梁启超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
A.“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 |
B.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C.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 |
D.《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
(12分)材料一:“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事件 |
观点 |
戊戌变法 |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
辛亥革命 |
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
新文化运动 |
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 |
概括材料一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格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
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以下救国思想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兴民权、开议院 ” | D.“德先生”和“赛先生” |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850 年到 1899 年,中国人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 4:1;1902 年到1904 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2:1的比例超过了前者;而在1912年到1940 年,得到翻译的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著作比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著作多两倍。这一现象折射出近代中国
A.重道轻器、文官治国的传统根深蒂固 | B.民族工业急需的科技人才极度匮乏 |
C.始终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近代化模式 | D.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学习西方 |
1874 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 诚未见其效也。……及询以自强何术?御侮何能?则茫然靡所依据。” 由此可知李鸿章
A.对时局的严峻性缺乏深思 | B.指责清政府现行外交失策 |
C.初具除旧改良的变革思想 | D.质疑洋务运动的体用之法 |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洋务运动 | B.维新变法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从下表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晚清时期中国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
类别 |
1860—1899年 |
1902—1904年 |
||
数量 |
比重 |
数量 |
比重 |
|
哲学、社会科学 |
123种 |
22% |
327种 |
61% |
自然科学 |
162种 |
29% |
112种 |
21% |
应用科学 |
225种 |
41% |
56种 |
11% |
A. 从固步自封到中体西用 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故自昔惟意大利亚足以纲纪西洋,自意大里(意大利)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竞,于是佛郎机(法兰西)英吉利代兴。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这段材料表明魏源的观点是
A.重视商业 | B.重视宗教的作用 |
C.重视军事实力 | D.重视向西方学习技术 |
1840—1895年,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以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 这一阶段,中国人“选择性吸收”西方现代观念而产生的“中国近代观念”主要是
A.中体西用 | B.君主立宪 |
C.民主共和 | D.实业救国 |
《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迁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在我国近代史上,在实践中直接运用和发展了这一论调的政治派别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 | B.资产阶级改良派 |
C.资产阶级革命派 | D.农民阶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