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注:希望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我国近代史上在实践中直接运用和发展了这一论调的政治派别是( )
A.地主阶级洋务派 | B.资产阶级改良派 | C.资产阶级革命派 | D.农民阶级 |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把儒家学说中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相结合,指出当时中国正处于升平盛世即君主立宪阶段。他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 | B.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依据 |
C.纠正传统儒学的不足 | D.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
19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出现“新思想的萌发”,“新思想”的实质是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 |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 |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
鲁迅对中体西用的描述是:“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持这种主张的主要是
A.洋务派 | B.维新派 | C.革命派 | D.激进民主派 |
新文化运动以儒家传统道德作为反封建斗争的突破口,直接原因是
A.资产阶级要求建立自己的政权 | B.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
C.传播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思想 | D.旧道德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
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只有12种;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 |
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 |
C.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 |
D.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 |
下图取自1884年的《点石斋画报》,它描绘了当时上海妇女打落袋的情景。观察下图,能全面描述画面的选项是 ( )
①近代上海多新闻,中西文明汇中城
②三寸金莲爱娱乐,挥杆击球来健身
③明眸皓腕携幼儿,发髻宽袖显身份
④巾帼解放新主张,民主科学风气生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②③④ |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 B.工农运动的发展 |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D.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
五四运动前后,社会发展风云激荡,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时期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四位人物得票相近。你认为对五四运动后社会思潮影响最大的应是
A陈独秀 B 蔡元培 C 胡适 D 李大钊
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主要“新”在:
A.觉察到空谈义理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 B.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除弊端 |
C.抛弃“天朝上国”观念,开始注目世界 | D.主张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
陈独秀号称是“文化伟人”、“政治名人”,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作为“文化伟人”,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
①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 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 ③首先高举社会主义大旗,为运动指明方向 ④是文学革命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A.①②③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④ |
19世纪末的中国又出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次思想运动的主要内容有
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民主共和 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③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④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A.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像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
C.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
右图是毛泽东的著作《反对党八股》。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毛泽东说:“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好的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这段话指出运动的缺陷是( )
A.一味崇拜西方文化抹煞传统文化 |
B.脱离了当时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
C.倡导资产阶级民主否定马克思主义 |
D.没有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