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
“开新思想之先河,前无古人;创师外夷之长技,后有来者。”此评价适用于( )
A.《海国图志》 | B.《资政新篇》 |
C.《变法通议》 | D.《天演论》 |
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没有传统的现代化”。此观点( )
A.全面地概括了新文化运动的特征 |
B.旨在否定新文化运动的革命性 |
C.全面肯定了新文化运动历史功绩 |
D.歪曲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 |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最能引起文中“汉朝革命”的举措是
A.实行内外朝制度 | B.实行察举制 |
C.分封同姓王 | D.推行刺史制度 |
有人说:“中国学术精微,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发,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这反映出其思想主张是
A.中体西用 | B.变法改制 |
C.民主共和 | D.反对学习西方 |
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
A.君主 | B.民权 | C.西学 | D.科学 |
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曾指出:“人们经常断言汉语中没有关于‘自由’的词汇,但令人惊奇的事实是,不仅汉语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汉语中表示‘自由’的字是‘道’ ……当它在‘自由’这个意义上使用时,被定义为遵循我们本性的法则——率性之谓道。”辜鸿铭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
A.推进文学革命 | B.弘扬传统文化 |
C.提倡自由平等 | D.否定西方文化 |
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
A.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 |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 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的报纸对革命进程一直非常关注。但最初多持“乱事”、“乱党”等否定立场,但1918年5月后却又逐渐转变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等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导致中国报纸立场变化的因素包括( )
①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②国人对十月革命认识的深入
③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贡献 ④国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反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陈独秀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涮干净不可。”由此可见,陈独秀认为“民主共和可以安稳”的前提条件是
A.推翻袁世凯统治 | B.反对尊孔复古 |
C.进行思想文化革命 | 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
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A.革命史观 | B.社会史观 |
C.全球史观 | D.近代化史观 |
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之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 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 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
有人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
俾斯麦在论及中日两国学习欧洲时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也!”这些“中国人”是( )
A.顽固派 | B.洋务派 | C.维新派 | D.革命派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下列表述符合材料中梁启超观点的是
A.妇女应追求婚姻自主 |
B.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强弱 |
C.妇女价值观在不断更新 |
D.妇女教育应遵循礼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