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言论针对的是( )
A.抵抗派 | B.洋务派 |
C.顽固派 | D.维新派 |
《海国图志》远远不止是一部地理著作,如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远非一部生物学著作一样。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梁启超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
A.《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
B.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C.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 |
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 |
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
下图是《青年杂志》的封面,上面印着法语“LA JEUNESSE”(青年)和“艰苦力行之成功者”、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头像。这样的设计反映了创办者
①精通法国语言文化 ②宣扬励志实干 ③宣传西方文明 ④致力思想启蒙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中国近代的文献作品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
B.李贽笔下的孔子 |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
下表是广州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 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 )
类别 |
1860——1899年 |
1902年——1904年 |
||
数量 |
比重 |
数量 |
比重 |
|
哲学、社会科学 |
123种 |
22% |
327种 |
61% |
自然科学 |
162种 |
29% |
112种 |
21% |
应用科学 |
225种 |
41% |
56种 |
11% |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 )
A.否定君主统治的权威性 | B.要求实行近代民主政治 |
C.将维新思想付诸了实践 | D.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 |
“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
A.否定君主制 | B.将维新思想付诸实践 |
C.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 | D.要求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下列表述符合材料中梁启超观点的是
A.妇女应追求婚姻自主 | B.妇女价值观在不断更新 |
C.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强弱 | D.妇女教育应遵循礼制 |
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林则徐、魏源 | B.康有为、梁启超 |
C.孙中山、章太炎 | D.陈独秀、胡适 |
鸦片战争后,“中西间既已展开频繁的来往,少数敏锐的中国官绅,依据直观的警觉,已开始认识到一个新局面的开始。”这种“警觉”思想最早表现在(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 |
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下列救国思想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师夷长技以制夷” |
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 D.设议会、开国会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 |
B.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 |
C.让中国人放弃对外国公众的排斥 |
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 |
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这反映了( )
A.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
B.维新派认识到“开民智”的重要性 |
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
D.国人清醒认识到世界潮流 |
1926年创刊的《自然界》的《发刊旨趣》中说:科学上的理论和事实,须用本国的文字语言为适切的说明,须用我国民所习见的现象和固有的经验来说明;还须回转来用科学的理论和事实来说明我国民所习见的现象和固有的经验。材料强调的是( )
A.要用民族化语言解释科学 | B.固有经验能推动科技发展 |
C.科学必须民族化和本土化 | D.科学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