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
A.求强求富 | B.变法维新 | C.共和革命 | D.民主科学 |
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与上述观点一致的主张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 |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由于保守拒变的自缚式心理定势,构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也箝制着先进知识分子的变革探索,致使他们处于两难的选择:既要因应时代,又要因循传统;既要因应世界潮流,又要顾及本国社会。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①文艺复兴运动②洋务运动③戊戌变法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这里的“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是指( )
A.自由与平等 | B.法制与科学 |
C.民主与自由 | D.民主与科学 |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
C.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
“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
A.否定君主制 | B.将维新思想付诸实践 |
C.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 | D.要求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
近代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申报》在1919 年报道中写道:“传播此种思想之发源地,实在北京一隅,他们倡导改良文学之论,一方面为消极的破坏,力抨旧文学之弱点,一方面则为积极的建设,亟筑新文学之始基。”文中的“他们”还
A.掀起二次革命 | B.倡导“实业救国” |
C.倡导民主科学 | D.主张“尊孔复古”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下列表述符合材料中梁启超观点的是
A.妇女应追求婚姻自主 | B.妇女价值观在不断更新 |
C.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强弱 | D.妇女教育应遵循礼制 |
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林则徐、魏源 | B.康有为、梁启超 |
C.孙中山、章太炎 | D.陈独秀、胡适 |
鸦片战争后,“中西间既已展开频繁的来往,少数敏锐的中国官绅,依据直观的警觉,已开始认识到一个新局面的开始。”这种“警觉”思想最早表现在(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 |
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下列救国思想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师夷长技以制夷” |
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 D.设议会、开国会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 |
B.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 |
C.让中国人放弃对外国公众的排斥 |
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 |
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这反映了( )
A.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
B.维新派认识到“开民智”的重要性 |
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
D.国人清醒认识到世界潮流 |
1926年创刊的《自然界》的《发刊旨趣》中说:科学上的理论和事实,须用本国的文字语言为适切的说明,须用我国民所习见的现象和固有的经验来说明;还须回转来用科学的理论和事实来说明我国民所习见的现象和固有的经验。材料强调的是( )
A.要用民族化语言解释科学 | B.固有经验能推动科技发展 |
C.科学必须民族化和本土化 | D.科学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