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口号的进步意义体现在
①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②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③促进中国的富强 ④促进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④ |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这主要是指()
A.主张民主和科学 | B.坚持反封建 | C.倡导学习西方 | D.反对尊孔复古 |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
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 | 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
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 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 |
.在运动中,教育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的宗旨是
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 | B.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 |
C.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 | 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
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
D.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
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目的是:
A.仿制西式武器,振兴清王朝 |
B.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改革中国的制度 |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 |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
新文化运动与历史上改良派和革命派相比“新”在 ( )
A.传播达尔文进化论 | B.传播了西方民权和平等思想 |
C.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
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关键因素是 ( )
A.蔡元培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
B.北京大学的办学体制完备 |
C.《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迁到北京 |
D.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北大宣传新思想 |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方式有 ( )
①建立新式学堂 ②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③派进修生出国深造 ④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一般说来,思想启蒙运动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 “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它 ( )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 B.彻底完成了辛亥革命未能定成的任务 |
C.第一次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
①加速了中国自然科学进步 ②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
③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发展 ④推动了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资政新篇》提出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二者的相同之处有( )
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②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③统一全国政令,以法治国 ④抵御外国侵略,富强中国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指出:“……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这反映新文化运动高扬的两面旗帜是
A.民主、科学 | B.人文、浪漫 |
C.科学、理性 | D.民主、法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