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被迫采取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管理。这种“指令性社会”指的是
A.分封制 | B.郡县制 | C.中央集权制 | D.行省制 |
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的《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周以后的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尽管偶尔也有失误,却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这里的“帝国结构”的核心部分应该是:
A.郡县制 | B.法家思想 |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D.秦律 |
以下各项中均有“中国”二字,其中含义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
A.“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孟子·滕文公上》) |
B.“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公羊传·禧公四年》) |
C.“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
D.“凡岭南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中俄《尼布楚条约》) |
“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词中提到的四位皇帝都
A.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
B.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
C.吸取农民起义教训,休养生息 |
D.大力抵制土地兼并,戒奢从俭 |
明成祖朱棣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对内开拓疆土,加强君主专制;对外派遣郑和下西洋,加强与亚非国家的联系,成功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永乐盛世”。但后来的封建史家仍以“篡位”视之,主要是因为他皇位继承
A.破坏了分封制 | B.不符合古代宗法制 |
C.是以武力夺取帝位的 | D.损害了封建史家的利益 |
春秋战国是古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以下相关描述中最能反映这一历史时期两大发展趋势的是
①地方管理上由分封制向郡县制发展 ②社会形态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③国家形势上由割据纷争走向大统一 ④思想文化上,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自秦汉以来就采取了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
A.中朝内阁军机处 | B.御史府内阁军机处 |
C.中朝中书门下军机处 | D.尚书台都察院内阁 |
关于明清封建专制集权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发展经济 ②钳制社会思想,影响社会发展 ③遏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④阻碍、压制了社会变革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郡县制 | B.主张郡县制 | C.反对中央集权 | D.主张中央集权 |
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历史上的作用包括 ①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 使地方官员依赖中央和君主并向其负责 ④ 妨碍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A.①② | B.①②③④ | C.③④ | D.①②③ |
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 |
B.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
C.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 |
D.周边国家都臣服中国,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