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
C.这—做法使军政大权进—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A.君主专制 | B.中央集权制 | C.分封制 | D.宗法制 |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中央集权制 | D.君主专制 |
《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施行“仁义”和“王道” | B.强化君主专制 |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
某中学历史课题小组就“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这一课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甲同学:从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中可以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
乙同学: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从实质上讲体现的是宗法分封制
丙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早期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丁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
A.乙丙对,甲丁错 | B.甲丙对,乙丁错 |
C.甲乙错,丙丁对 | D.乙对,甲丙丁全错 |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博士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一直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你认为汤恩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
A.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 B.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 |
C.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对人伦道德的重视 | D.郡县制的持续深化 |
中华民族起初不过山东、河南等处的小小几个部落,几千年间不断成长,最后长成泱泱雄风的大国。以下地区属于自秦朝开始就归入中央王朝版图的是
①云贵地区 ②西藏地区 ③岭南地区 ④东北地区
A.①③ | B.①② | C.②③ | D.③④ |
《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皇权的独尊 | B.中央集权的强化 |
C.等级制度的森严 | D.文化专制的扩展 |
宋朝以前,宰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到明清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明了
A.宰相和皇帝的关系日见疏远 | 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
C.满族与汉族风俗有很大区别 | D.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 |
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的《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周以后的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尽管偶尔也有失误,却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这里的“帝国结构”的核心部分应该是( )
A.郡县制 | B.法家思想 |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D.秦律 |
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 B.扩大了统治基础 |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 D.实现了选贤任能 |
明朝初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王位即为明成祖,欲请方孝孺为其草拟即位诏书,成祖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此朕家事”。相传方孝孺后被诛十族。明成祖的话揭示了中国古代哪一重要的制度
A.世袭制 | B.宗法制 | C.君主专制制度 | D.家天下的制度 |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
①察举制 ②九品中正制 ③科举制 ④孝廉制
A.①②③ | B.①③② | C.③④② | D.③①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