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
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表2“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表2反映出
年份 |
棉布 |
金属和矿物 |
机械 |
1870 |
28.0 |
5.8 |
—— |
1880 |
24.9 |
5.5 |
—— |
1890 |
20.2 |
5.7 |
0.3 |
1900 |
21.5 |
4.7 |
0.7 |
1910 |
14.7 |
4.3 |
1.5 |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 | 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
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摘自《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
中国 北部 |
中国 西北 |
长江 上游 |
长江 中游 |
长江 下游 |
东南 沿海 |
两广 地区 |
云贵 地区 |
共计 |
1843年 |
4.2 |
4.9 |
4.1 |
4.5 |
7.4 |
5.8 |
7.0 |
4.0 |
5.1 |
1893年 |
4.8 |
5.4 |
4.7 |
5.2 |
10.6 |
6.4 |
8.7 |
4.5 |
6.0 |
对上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中国城市化整体上发展缓慢
B.长江下游、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最高
C.城市化主因是通商口岸商品经济发展
D.手工工场的兴办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有发展才有进步,发展是永恒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下列甲、乙、丙三组材料
(1)从材料看,学习小组研究的主题或内容是什么?(2分)最有史料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
材料二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材料三 有人说:“西方工业文明在东方国家中已被证明其价值,并为先进人士所认可,然而这种异质文明与中华文明相比,是一种二千年未见的差异性极大的文明,……自强运动的初衷只是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但后来的实际作为已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
(3)材料三中“异质文明”与“中华文明”分别指的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自强运动后来“实际作为已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这句话的?
材料四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
商办 |
官办和官商合办 |
外商企业 |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
1872-1894年 |
53 |
4 697 |
19 |
16 196 |
103 |
28 000 |
1895-1913年 |
463 |
90 801 |
86 |
28 469 |
136 |
103 153 |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情况并指出商办企业发展的原因。
清末民初,中国历史进入另一次转型期,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关这个转变,下列叙述那些正确?
①随着工商业的进展及交通运输的发达,旧都市获得新生,上海的发展即为着例
②政府重视农业发展,鼓励设置农业学校,各地成立农会,粮食的生产大量增加
③受到西方的冲击,知识分子的思想趋向反传统,目的是在创造新文化
④新式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风俗的改良,受益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甚大
⑤西方科技的传入提高了经济生产力,城市与乡间的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A.①②⑤ | B.②④⑤ | C.①③④ | D.③④⑤ |
据记载:1862年烟台开埠之时,英国商人将草帽辫(制作草帽的初级产品)手工编织方法教授于当地农民,先仅限于烟台一隅,后逐渐普及山东全省和华北一带。中国草帽辫输出值在1911年突破白银1000万两,1914年至1918年徘徊于300万两左右,1919年增至771万余两。对这段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英国市场的需求促进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
B.外国资产阶级剥削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 |
C.一战的爆发促进了山东地区民族手工业的发展 |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了外国殖民者的在华势力 |
2010年12月21日光明网发表《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一文指出,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 | B.近代农村生活的艰辛导致人才外流 |
C.近代城市生活对农村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 D.近代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日益扩大 |
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W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经济形态①在中国近代虽然逐渐解体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
B.经济形态③对近代中国起到了“破坏”和“建设”双重作用 |
C.经济形态②③④⑤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
D.经济形态⑤最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的主流 |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 B. |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
C. |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 D. |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
(杭州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质检26题)下列的五幅图是一位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材料:
请回答:
(1)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这位同学确定一个研究课题。
(2)从这五幅图中,你获得了怎样的有效的深层信息?
(3)如果你来研究这个课题,你认为还可以搜集哪些材料?说明理由。(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9世纪末清政府调整民族工业政策的原因是
A.洋务企业产生的利润的刺激 | B.帝国主义提出了扩大市场的要求 |
C.甲午战争后出现了严重的财政问题 | D.扩大民族资产阶级的影响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等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学者刘大年认为,民族独立与近代化是两件事,不能互相代替,民族独立不能代替近代化,近代化也不能代替民族独立。据此,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没有民族独立,不能实现近代化 |
B.没有近代化,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 |
C.可以同时并举来实现两个任务,毕其功于一役 |
D.追求民族独立,最终目的仍在追求国家的近代化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现代化运动源于中国优秀分子(引者注:包括开明士大夫阶层、新型知识分子集团、广大民众)的雪耻图强的意识,源于追求国家的“权力”与“财富”。而要雪耻图强,乃在使“中国之为中国”有可能,亦即维持中国之“认同”,主要是指“传统”在中国现代化中之“正面”或“负面”功能;而要追求“权力”与“财富”,则要使“中国之为中国者”有所“变革”。近代以来,中国秀异分子自觉不自觉地环绕“认同”与“变革”这两个观念。每人所赋予“认同”与“变革”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分量是不同的,这就多少影响、规约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型态。 ——摘编
运用材料中所述的现代化理论,选取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论述。
论述要求:简析背景,概述内容,运用材料中所述的现代化理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