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近现代历史史事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史 事 |
史事解读 |
A |
1897年,重庆第一家近代化报刊《渝报》诞生,宣传兴民权、改科举,鼓吹救亡图强。 |
《渝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
B |
1911年11月22日,重庆革命党人与起义新军夺取清廷在渝政权,宣布成立蜀军政府。 |
重庆革命党人积极响应武昌起义,脱离清政府。 |
C |
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移驻重庆,所属中央各部于大溪沟、上清寺等地办公。 |
淞沪会战失利,南京受到侵华日军威胁,是迁都重庆主要因素。 |
D |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全线通车。 |
“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 |
1931年6月19日,日本陆军省与参谋本部出台的《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提到:“务使关东军首脑善体中央之方针,在令后一年里,隐忍持重,避免因排日行动引起纠纷,万一发生纠纷时,应作局部处理,努力不使范围扩大。”但9月19日,陆军中央部接到关东军司令官的报告称:“我军正在出动主力,扫荡满铁沿线之中国军,并使之扩大化。”此材料反映出( )
A.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是由于中国的排日活动引起的 |
B.日本存在政府和军事集团二元化政治的倾向 |
C.日本军部并未掌握政府实权 |
D.关东军与日本政府存在尖锐矛盾 |
“中国梦”,折射出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主线,描绘了近现代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百年坎坷寻梦”
材料一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孙中山文集》
材料二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4分)
现代――“梦想照进现实”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在考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时认识到,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方针,制定发展战略。1979年12 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来华访问,在一次谈话中,邓小平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战略—— “小康战略”。小康战略是不断充实和发展的,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认“温饱(到1990)— 小康(到2000)—基本现代化(到2050) ”的三步走战略。
――何爱国《重探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演变》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4分)
(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康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关于“百年坎坷寻梦”到“梦想照进现实”的曲折历程,谈谈你对“中国梦”的认识。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这一决定有利于①全世界清醒认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维护二战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③牢记历史,以史为鉴,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④维护世界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937和1938年的清明节,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此举是为了彰显( )
A.打倒列强推翻军阀的决心 |
B.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精神 |
C.民主协商共建和平的追求 |
D.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愿望 |
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
战役名 |
中方统计 |
日方统计 |
平型关战役 |
歼灭日军1000余人 |
亡167人,伤94人 |
武汉会战 |
毙伤日军20万余人 |
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 |
徐州会战 |
毙伤日军5万余人 |
伤亡3.2万余人 |
百团大战 |
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 |
亡302人,伤1719入,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 |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B.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C.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 D.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下面是两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邮票。比较两套邮票的变化,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①邮票设计者更加重视历史的客观性
②对抗战的认识视野更具国际范畴
③对于中国抗战胜利原因的视角发生了变化
④影响这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党的路线方针调整
A.①②③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②③④ |
“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摘自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据此推断该战事是( )
A.正面战场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 B.日军既定灭亡中国计划破产的标志 |
C.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开始 | D.敌后战场主动出击的大规模战役 |
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
战役名 |
中方统计 |
日方统计 |
平型关战役 |
歼灭日军1000余人 |
亡167人,伤94人 |
武汉会战 |
毙伤日军20万余人 |
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 |
徐州会战 |
毙伤日军5万余人 |
伤亡3.2万余人 |
百团大战 |
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 |
亡302人,伤1719入,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 |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B.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C.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 D.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1938年中共在《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指出:“大胆向着积极的工人、雇农、城市中与乡村中革命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坚决勇敢的下级官兵开门,把发展党的注意力放在吸收抗战中新的积极分子与扩大党的无产阶级基础之上。”这一决定( )
A.促成了国共合作的最终实现 |
B.使党员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
C.体现了统一战线背景下党对队伍建设的重视 |
D.促使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
C.国民党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 |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
1939年1月2日,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提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毛泽东旨在说明( )
A.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始终密切合作 |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
C.百团大战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 |
D.国民党军队在两个战场的重要贡献 |
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
A.民族主义者 | B.专制主义者 |
C.自由主义者 | 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下列表述跟这首歌密切关联的是( )
A.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
B.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妄计划 |
C.抗战后中国取得的首次大捷 |
D.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大规模战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