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总统集》记载,某一时期“国民党党员成分中,70%以上是工农,20%以上是小资产阶级”。此时期国民党成分的变化反映出( )
A.国共实现了党内合作 | B.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C.知识分子的进一步觉醒 |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
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量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地点集中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别厂家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迁到了陕甘宁边区。这反映了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 B.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抗战 |
C.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 | D.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 |
程思远回忆:“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做了介绍。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这反映了《论持久战》( )
A.对国民党抗战产生一定影响 |
B.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方向 |
C.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 |
D.对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起了积极作用 |
王桧林在《抗日战争》一书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存在两个战场。这是三四十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增加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这两个战场( )
A.是1937年以来中国政治军事发展的结果 |
B.极大地影响了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政局 |
C.在抗击日军时所处的战略地位是相同的 |
D.在抗击日军时实施的战略战术是相同的 |
据统计,整个抗日战争日军死伤有60%是枪伤所致,而苏德战场上德军伤亡中炸伤却占了70%。这一数据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超过苏军 | B.苏联军队作战实在浪费弹药 |
C.中国国力孱弱不如苏联发达 | D.德日热衷战争中国热爱和平 |
宋女士一生历经世事沧桑。半个多世纪前,民族危亡存续之时,投身全民抗战……(引自汪道涵《致宋美龄女士亲属唁电》)
A.国民党政府片面抗战的谅解 | B.宋美龄反对日本侵略的赞扬 |
C.宋氏三姐妹毕生事业的常识 | D.蒋介石推行亲美政策的肯定 |
对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国共双方分别指挥抗日军队,形成两个战场 |
B.敌后战场一直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
C.两个战场的作战方式截然不同 |
D.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互为依存 |
对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中国人民应该记住的刻骨铭心的历史事实有( )
①人类历史罕见的大屠杀:例如南京大屠杀……
②亡我中华、灭我民族之心最急切的《南京条约》、“三光政策”
③奇毒无比的“以华制华”政策:例如建立伪满洲国、扶植汉奸 汪精卫……
④独霸中国城市最多:例如从哈尔滨到广州、南京,从上海到太原……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④ | D.②③④ |
下图是近代著名漫画家特伟的《偷天换日》,该漫画反映的背景事件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
B.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
C.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
D.直接促使了中国的战略反攻 |
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而不是通常所说的8年。该观点重在( )
A.揭露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罪恶 | B.肯定国民政府抗战的重要贡献 |
C.突出华北人民抗战的历史地位 | D.强调中国局部抗战的重大意义 |
下图是某著名战役示意图,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中的战役 |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胜利 |
C.发生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 D.反映了中共敌后战场的战略战术 |
下图是由两岸故宫博物院组成的专家组共同绘制的发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路线图。下列对各阶段的文物迁移表述错误的是( )
A.第一次迁移: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华北 |
B.第二次迁移:日军全面入侵,国民政府内迁 |
C.第三次迁移:抗战取得胜利,国民政府迁往南京 |
D.第四次迁移: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 |
1940年9月,重庆《大公报》的一篇社论说:“三年多的抗战军事,应战二字可以尽之,敌军来攻,我们应战;敌军不攻,我们转战;敌军此处攻,我们他处不战,形式上几乎完全是被动的。这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敌军将南侵,我们先北战,这在战略上讲,也是一种进步。”“北线之战”指的是( )
A.太原会战 | B.平型关大捷 |
C.徐州会战 | D.百团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