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A.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
B.实行“三三制”原则 |
C.开展整风运动 |
D.推行精兵简政政策 |
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实行的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 B.农民沉重的地租负担 |
C.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共同抗日 | D.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 |
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具体方案是
A.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
B.打倒日本侵略者,建立国共联合政府 |
C.解放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D.打倒国民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坚持到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统治 |
B.中共努力维护统一战线 |
C.英美迫使国民党维持与共产党合作 |
D.中日民族矛盾占主要地位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后主要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实行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
B.美苏英等国不愿看到中国统一战线破裂 |
C.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制造反共摩擦 |
D.日本灭亡中国的既定方针未变 |
《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指出:“……实行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于保障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之后,又须保障地主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借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对这一政策的最恰当的评价是
A.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
B.合理调节各抗日阶级内部关系 |
C.保障地主基本利益 |
D.把发展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 |
中共提出“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方针,主要是因为
A.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围剿” |
B.日军在沦陷区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
C.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扫荡” |
D.敌强我弱的战争态势 |
抗战期间,日本在沦陷区大肆掠夺经济的方式有
①掠夺工矿资源②强占耕地③掠夺劳动力④掠夺金银现款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①②③④ |
毛泽东在论及处理国共关系的原则时,提出要“和为贵”;要“退避三分”;要“礼尚往来”(对挑衅作坚决的回击)。上述原则提出于
A.国民大革命后期 | B.土地革命时期 |
C.抗战相持阶段 | D.全面内战爆发后 |
关于中国共产党处理皖南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两次事变的处理依据都是民族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②中国共产党的目的都是为了建立或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两次事变处理的方式不同,但效果相同 ④两次事变的处理都表明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A.①②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1939年6月,中共中央指出:“目前最大的危险就是国民党投降问题,有新的慕尼黑阴谋的可能。”为了解除国民党投降的危险,中共中央采取的具体对策是
A.实行三三制 | B.发动一二.九运动 |
C.发动百团大战 | D.发起对日战略反攻 |
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坚决回击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主要是为了
A.与国民党进行决裂 | B.巩固并扩大民族统一战线 |
C.打击国民党顽固势力的进攻 | D.消耗国民党顽固派的力量 |
中共在抗战期间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抗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主要是针对
A.近卫关于“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 |
B.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前后的政策转变 |
C.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建立伪政权 |
D.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 |
皖南事变反映出
A.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故伎 |
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反共 |
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共彻底决裂战线 |
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