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
A.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
B.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
北洋军阀将领吴佩孚(1874—1939)曾经填词《满江红·登蓬莱阁》:“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浪大作。想当年,吉黑辽沈,人民安乐。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到如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堕!叹江山如故,夷族错落。何日奉命提劲旅,一战恢复旧山河,却归来,永作蓬山游,念弥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词作于九一八事变以后
②该词中“甲午役,土地削”指的是甲午战败,清政府割地赔款给日本
③该词中充满了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④“甲辰役,主权堕”指的是卢沟桥事变后平津的沦陷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这段材料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
A.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
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
C.它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
D.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从此走上独立富强之路 |
“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第七次战役规模相当大,地域涵盖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每次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10万,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以上。……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材料要说明的观点是1938—1940年间( )
A.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 B.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沉重的打击 |
C.国共合作抗战,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 D.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抗战,给日寇沉重的打击 |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
A.国民革命的兴起 | B.土地革命的开展 |
C.抗日战争的胜利 | D.战略反攻的开始 |
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 )
A.国民党决心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 B.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 |
C.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战场 | D.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 |
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答、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持,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相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 |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
B. |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
C. |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
D. |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
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A. |
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
B. |
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
C. |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
D. |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
1931 年末,《良友》画报重刊一幅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并配文:“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此举意在( )
A.以史为鉴呼吁和平B.借助时事鼓动变革
C.抵制战争避免惨剧D.激励民众共御外侮
今年83岁的杨老先生少年时的习作“不要放鞭炮”写道:新年到,放鞭炮,蹦硼,蹦硼,虽热闹,金钱耗去太无聊!如今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枪炮价格高,只要万众心一条,莫看轻,省下是丝毫,千门万户数目就不小!救国不靠空口号,实地工作最紧要!这首童谣写作的时期是
A.甲午中日战争 |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C.抗日战争 | D.解放战争 |
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贵州遵义、河北西柏坡都是重要的革命圣地,以下信息中正确的是( )
A.井冈山→八七会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方针 |
B.延安→中共“七大”→中共找到了革命的道路 |
C.遵义→遵义会议→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问题 |
D.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在关内流浪!”歌曲《松花江上》反映的史实是( )
A.华中沦陷 | B.华北沦陷 | C.东北沦陷 | D.华南沦陷 |
以下是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它主要说明了( )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竑 |
|||
第2集团军总司令 |
孙连仲 |
第6集团军总司令 |
杨爱源 |
第7集团军总司令 |
傅作义 |
第14集团军总司令 |
卫立煌 |
第18集团军 (即八路军)总指挥 |
朱德 |
第22集团军总司令 |
邓锡侯 |
A.太原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太原会战标志着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C.太原会战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战
D.太原会战的作战部队都是国民党军队
1943年1月11日中美政府、中英政府分别签署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等条约。这些条约的签定
A.调动了中国坚持抗日战争的积极性 |
B.彻底废除了近代以来的不平等条约 |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
D.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
据载,山西太原有个前清举人叫刘大鹏,辛亥革命后仍以清代遗民自居, 拒不承认民国,直到民国二十六年后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人。促使刘大鹏思想转变的原因最可能是
A.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 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C.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 |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