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一场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撑着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杰克·贝尔登的看法
A.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 | B.揭示了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
C.是冷战思维的体现 | D.反映了抗日政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
下表为国民党党员在中央公务员中所占的比例表。该表说明
统计年度 |
综合比例 |
1929 |
36.3% |
1933 |
22.0% |
1939 |
45.0% |
1941 |
64.4% |
(资料来源:王奇生的《党员、党权与党争》)
A.国民党以党治国就是党员治国
B.抗战以前国民党员垄断了全部政治资源
C.抗战期间进入该政权体系的中共人士增多
D.国民党政权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民主性
下列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自成立到更名的重大史实。这一过程
时间 |
1931年11月 |
1934年10月 |
1935年10月 |
1937年9月 |
主要 史实 |
成立于江西瑞金 |
撤离江西苏区 |
转移至陕甘苏区 |
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 |
A.伴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演变
B.见证了国共两党合作—对峙—合作的全部历程
C.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的曲折
D.反映了中共在建立和管理国家方面的不成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革命精神。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排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五四”精神;②“延安”精神;③“井冈山”精神; ④“长征”精神; ⑤“西柏坡”精神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③②⑤④ | C.①③④②⑤ | D.①③④⑤② |
彭德怀曾含泪写下《左权同志碑志》:“……迨乎七七事变,倭寇侵凌。我军奋起抗敌,作战几遍中原。同志膺我军副参谋长之重责,五年一日,建树实多。不幸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清漳河战役,率偏师与十倍之倭贼斗,遽以英勇殉国闻。得年仅三十有六。壮志未成,遗恨太行……”不能从中提取的有效信息是
A.左权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 | B.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 |
C.日军疯狂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 D.国共两党对左权牺牲同哀 |
邮票可以反映历史,也是设计者所处时代和设计者本人思想认识的反映。下图1942年7月7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对邮票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①邮票上的人物Sun Yat—Sen和Lincoln分别是中美两国“国父”
②邮票设计者将“民族、民权、民生”与“of the people,by thepeople,for the people”并列,表明中国曾经追求过“美国式”的民主
③邮票突出“抗战建国”反映了当时中美两国有共同的利益和要求
④邮票设计者将台湾列入中国版图是因为台湾已经回归中国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下图是2005年4月29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场景。以下有关历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②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③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
④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没有完成历史使命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势力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其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耶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我们批驳上述荒谬舰点的最有力证据是( )
A.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 B.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
C.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 D.当年幸存苦的控诉材料 |
1943年1月的一份《大公报》写道:“中美、中英的新约成立,是中国百年来的大事。这两个公道的条约,把‘租界’、‘领事裁判权’、‘驻兵权’、‘内河航行权’等各种由不平等条约产生的名词送进中国的博物馆。”材料中“中美、中英的新约”签订的主要因素是
A.废约是中国人民反帝运动的主要目标 |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
C.国民政府的不懈努力 | D.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 |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国民革命的兴起 | B.土地革命的开展 |
C.抗日战争的胜利 | D.战略反攻的开始 |
下列关于抗战胜利的意义评述不恰当的是
A.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
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
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
D.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 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
雅虎知识堂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同时也为新形势下的国共合作积累了经验。”依据所学知识,可得知此战役名称是
A.平型关战役 | B.淞沪会战 | C.台儿庄战役 | D.百团大战 |
下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由此可见,当时
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 | D.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