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能言。”这一历史现象曾经发生在
A.东北地区 | B.华北地区 | C.华东地区 | D.台湾地区 |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说法错误的是( )
A.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
B.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是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
C.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国共第二次合作背景下的全民族抗战 |
D.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一直奉行“不抵抗政策” |
中国共产党曾发表社论称赞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和苏联并为“民主世界的双璧”。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是
A.罗斯福新政成功实施 |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间的相互支持与配合 |
C.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 D.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
电视剧《虎胆雄心》描述的是以江波同志为代表的红色特工长期潜伏敌营,为我党、我军获取大量有价值情报的故事。1939年国民党特务何昆在上海刺杀追随汪精卫的汉奸汪丕夫失败,走投无路,江波给了他一笔资金用于恢复其力量。以下理解正确的有
①国共矛盾仍然存在,江波不应资助何昆
②何昆做法尽管偏激,但仍属抗日的行为
③汪丕夫已成为叛国投敌的大汉奸,该杀
④江波贯彻了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精神
A.③④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1942年春,美国罗斯福总统说:“假如没有中国,……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打败俄国。”其主要意思是说
A.美国要继续纵容日本侵略 | B.日本正在扩大侵略活动 |
C.美国准备对日宣战 | D.中国抗战牵制了日本的侵略 |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最为典型的侵华罪恶之一。我们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拆材料 |
B.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
D.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
《歌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面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炮火中飘扬!飘扬!”歌词所反映的事件
A.出现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 B.发生在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 |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 D.反映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情况 |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歌曲生动地体现了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制定该路线的是
A.遵义会议 | B.瓦窑堡会议 | C.洛川会议 | D.政治协商会议 |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谈话中表示“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
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由此可见他
A.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 B.视卢沟桥事变为全国抗战的开始 |
C.准备抗战的同时态度尚不够坚决 | D.希望与共产党密切合作共同抗日 |
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一败一成,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不同 |
B.两次战争发生时的国际环境不同 |
C.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的领导力量不同 |
D.两次战争发生时中国军队的装备不同 |
1945年日本投降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下列对这两个谜底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
B.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 |
C.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反法西斯同盟的作用 |
D.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国人民为抗战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起的作用 |
某学校组织了一个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有关 “南京大屠杀”真实再现的课题研究,在众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
C.侵华日军撰写的回忆录 |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
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改善人民生活五项要求,同时做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工农革命政府改为特区政府和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四项保证。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暂时占据领导地位 |
B.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愿意放弃军队和根据地 |
C.为实现全民族抗战策略性地做出了某些调整 |
D.为实现全民族抗战暂时放弃民主革命的目标 |
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关于某次会战的解说词:“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进的侵华策略”。这次会战
①表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 ②体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③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 ④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