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言论,可能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有
①“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③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④“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A.①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下表右栏数字代号处所应代指的生产指数,对应正确的是
1912~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生产指数(以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民国时期 |
1912~1920 |
13.4% |
一战后 |
1921~1922 |
① |
国民政府前期 |
1927~1936 |
② |
抗战时期 |
1937~1945 |
-2.45% |
两党内战 |
1946~1949 |
③ |
A.①:-0.68%;②:-4.5%;③:8.7%
B.①:-4.5%;②:-0.68%;③:8.7%
C.①:8.7%;②:-4.5%;③:-0.68%
D.①:-4.5%;②:8.7%;③:-0.68%
据某研究成果显示:1918~1936年,中国经济不但没有衰退,反而呈明显增长趋势。因此,从总体上看1914~1936年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由此推断( )
A.民族工业“短暂春天”说法值得商榷 |
B.一战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消极影响 |
C.民族资本主义一度成为经济发展主流 |
D.以往学者对近代经济研究不符史实 |
1910年,对23个主要城市金融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工商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近15%,广州更高达36%,远高于同时期欧美国家。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 )
A.阻碍区域经济交流 | B.政府外债急剧增加 |
C.制约民族工业发展 | D.金融机构无序竞争 |
第一次鸦片战后中国机械进口约为19万海关两,第二次鸦片战后机械进口不到30万海关两,1894年全国机械进口值总计是112万海关两,1895年到1899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大约为200万海关两。1909年到1913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达700万海关两。这实际上反映出
A.列强对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
B.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后获得较快发展 |
C.中国关税自主权实际有所恢复 |
D.传统手工业基本被大机器工业所取代 |
下图是1913年,南阳兄弟烟草公司出品的“新爱国”香烟的烟盒封面(烟盒右侧文字为,“中国人,中国金钱,中国实业,中国利权,爱国诸君 请吸香醇精美之爱国香烟”)。从中可以推断出当时
A.西洋烟草在华销售锐减 |
B.南洋公司注重营销策略 |
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涌动 |
D.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
在上海等地拆城筑路兴市模式和“总理遗嘱”影响下,1929年无锡地方政府提出拆城筑路计划。无锡国民党县党部认为城墙是封建落后象征,拆城即革命,以建设布新。无锡民众包括工商教育界人物以影响治安、拆让房屋损害市民利益为由主张暂缓拆城。最后拆城计划被迫停止。这一事件反映了( )
A.民生主义实践探索中的问题 |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遇到阻力 |
C.私人资本与官僚资本之争激烈 |
D.无锡近代工商业呈落后状态 |
“忽如一夜春风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分别来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两个阶段最恰当( )
A.一战时期、1928—1936年 |
B.洋务运动时期、一战时期 |
C.一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
D.1928—1936年、三大改造时期 |
据严中平等人编著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记载,1916年,中国棉纺织业每生产一包l6支纱司获利7. 61元,1917年升到36. 93元,1919年达70. 65元。这主要得益于
A.国民政府鼓励大力发展实业 |
B.国内“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全面开展 |
D.国际形势为工业发展提供契机 |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
1912年,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
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
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
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民国初出版的《南浔志·南浔丝市行》中写道:“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对诗文信息理解准确的是①这些现象出现在鸦片战争以后 ②外贸繁荣受到中外商人欢迎③苏杭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 ④开埠后中国丝织业得到发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有549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形成这一“高潮"的主要背景是
A.洋务运动的兴起 | B.“实业救国”呼声高涨 |
C.抵制日货运动的掀起 |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据统计:1922年全国华商纱厂的纱锭数量大约38%集中在上海,14%集中在天津,10%集中在武汉,广大内地所占比例极少。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同 |
B.社会自然条件的制约 |
C.民族资本受外国资本压制的程度不同 |
D.民众接受西方思想程度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