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吉尔在《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中说:“……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
②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资近代企业
③欧美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④中华民国政府扶持民族工业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③④ | D.①②③④ |
阅读“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工厂检查所调查的全国工业分布表”,对该表内容解读有误的是( )
省市 |
上海 |
南京 |
青岛 |
北平 |
天津 |
汉口 |
山西 |
陕西 |
云南 |
工厂数(个) |
5418 |
25 |
321 |
31 |
92 |
69 |
27 |
2 |
16 |
省市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山东 |
河北 |
湖南 |
江西 |
河南 |
威海卫 |
工厂数(个) |
206 |
53 |
42 |
37 |
28 |
39 |
3 |
24 |
2 |
A.我国近代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B.中西部的近代工业有了一定的基础
C.官僚资本主义急剧膨胀 D.因东三省被日本控制而未统计在内
下表反映了1912-1921年我国民族工业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
行业 |
企业名称 |
经营者 |
面粉、棉纱 |
茂新、福新、申新等公司 |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
酿酒 |
张裕酿酒公司 |
张振勋 |
火柴 |
鸿生火柴无限公司 |
刘鸿生 |
卷烟 |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
简照南、简玉阶兄弟 |
化工 |
永利化学公司 |
范旭东 |
A.轻工业发展较快 B.地区分布失衡 C.重工业发展较慢 D.工业结构比例失调
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两次高潮期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的支持 | B.有利的国际环境 |
C.社会性质的改变 | D.民族独立的实现 |
甲、乙分别是1920年和1936年我国经济生产总值所占比例(%)示意图。从甲到乙的变化反映出 ①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②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 ;③外国资本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④农轻重比例有所改善。
图甲 图乙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 B.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
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 | D.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准备实行废银两改银元的金融改革。据资耀华回忆:当时银号、钱庄坚决要求慎重处理,新式银行则一直要求早日实行,而外资银行则明确表示赞成。1933年4月1日,废两改元的法令正式实施。这一政策最终能得以出台,究其根源在于
A.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客观要求 |
B.中国民族工业迅猛发展的迫切需要 |
C.西方列强统一中国金融市场的努力 |
D.民国政府控制金融、巧取豪夺的图谋 |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1000海关两
年代 |
各种机器和工具(A) |
农机具(B) |
B/A(%) |
1912—1916 |
15956 |
118 |
0.74 |
1917—1921 |
39269 |
798 |
2.03 |
1922—1926 |
43074 |
390 |
0.91 |
1927—1931 |
55192 |
998 |
1.81 |
A.国民政府的倡导
B.在“爱用国货”思想的影响下,农民自觉抵制进口农机具
C.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壮大,抵制了农机具的进口数量
有史料记载:“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材料显示( )
(1)原材料价格受一战影响大涨
(2)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机遇
(3)一战中重工业与轻工业同步发展
(4)技术与管理也关系到民族工业的兴衰
A.(1)(2) | B.(2)(3) | C.(1)(3)(4) | D.(1)(2)(4) |
下面两幅图为不同时期中国工业比重图。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图一 图二
①图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近代社会的特殊国情
②图一表明中国近代轻工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③图二反映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所取得的成果
④图二表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基本完成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时 间 |
厂数(家) |
创业资本数(元) |
工人人数(人) |
1913年 |
698 |
330,824,000 |
270,717 |
1920年 |
1759 |
500,620,000 |
557,622 |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
D.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费正清教授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A.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 B.地区分布不平衡 |
C.工业结构不合理 | D.军阀割据混战的影 |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描述最具历史洞察力的是 ( )
A.光明大道,前途无量 | B.回光返照,走向灭亡 |
C.缓慢发展的经济复兴 | D.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
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所说的“没有前途”, 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 | B.工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 D.近代企业被军阀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