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回答问题。
1892年1月18日《申报》有这样一篇报道:“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该材料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是
A.外国商品物美价廉 | B.洋务运动初见成效 |
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 D.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
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与扩展,这主要体现在
A.反对尊孔读经 |
B.宣传“民主”“科学” |
C.倡导“兼容并包” |
D.鼓吹“文学革命” |
某搏物馆展出了民国初期的三张火柴商标,商标中的文字分别是:“振兴国货,挽回利权”、“还我河山”、“中国兴”。下列阐释与图6这组商标内容最为贴切的是
A.表明民众爱国意识的觉醒 | B.显示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
C.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D.反映了实业救国的历史潮流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
C.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我们能从中得到的信息有 ( )
图一 图二
①民族资产阶级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生存艰难
②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具有革命的一面
③由于资金少、规模小和技术力量薄弱等特点,民族资产阶级不敢与压迫剥削阶级彻底决裂,具有妥协的一面
④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表明民族资本主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下列诗句比较恰当地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发展状况的是
A.千呼万唤始出来 | B.小荷才露尖尖角 | C.忽如一夜春风来 | D.无可奈何花落去 |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出现作出突出贡献的著名实业家有
①陈启沅②张春③林永升④周学熙
A.①②④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②③ |
民国初年外国资本控制了中国机器采煤量的75﹪,拥有中国布机总数的59﹪,日本资本控制了中国钢铁业生产能力94﹪。对上述史实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外国资本控制了中国主要的工业部门 |
B.中国近代民族重工业发展极其薄弱 |
C.中国传统经济形式占绝对优势 |
D.中国近代经济半殖民地化特征突出 |
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
A. |
人民的迫切愿望 |
B. |
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
C. |
知识分子的共识 |
D. |
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
(《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史》一书记载:“1912年日本输华商品总值只有9 000多万两白银,1919年增至2.4亿两;美国从1913年的3 500多万两,增至1919年的1.1亿两。日本由原来在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中占第六位上升到与首位的英国势均力敌;美国在华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以下对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美、日有效地遏制了英、法的对华侵略 |
B.日本、美国乘一战之机扩大了对华侵略 |
C.欧洲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 |
D.列强在华的侵略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
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得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
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
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
据史料记载,1927年至1930年,中国年进口日本胶鞋300万双以上,1931年降为170万双,1932年更减至150万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发展经济,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
B.日本侵华,中国民众抵制日货运动高涨 |
C.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关税大幅度提高 |
D.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急剧缩减 |
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数
江苏 (含上海) |
直隶 (含京津) |
浙江 |
广东 |
山东 |
福建 |
奉天 |
湖北 |
陕西 |
黑龙江 |
广西 |
甘肃 |
其他 省区 |
135 |
45 |
42 |
33 |
31 |
20 |
19 |
19 |
3 |
3 |
1 |
1 |
0 |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上述表格反映出( )
A.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民族工业规模小、企业少
C.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D.民族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1936年初,国民政府规定,对农产品加工,提倡就农村或其附近发展,对一般工业应由政府实行保护和奖励的政策,对于那些地方上无力举办的大工业,应由政府、企业家一致进行。这说明国民政府采取的行动是( )
A.实行“币制改革” | B.鼓励外资投资国内产业 |
C.提倡国货运动 |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下表历史分析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
|
材料 |
结论 |
A |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王建(唐) |
唐朝江边码头有草市 |
B |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
C |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新建速度和规模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
D |
遵义会议上,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实现了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的转变 |
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
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 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在当时 ( )
A.引发了群众性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 |
B.有效防止了白银外流,稳定了金融市场 |
C.为改变民族工业布局提供了政策支持 |
D.为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