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主张“天下人”平分“天下田”,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两者主张的相似之处是
A.均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 B.均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
C.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 D.均实行土地国有和绝对平分产品政策 |
俄国一外交官谈到:“英约内的条款,规定长江沿岸于内战终止之后,沿长江帝国内部航行的开放,明白表示了英国内阁蓄意要居中镇压叛乱,在中国最富庶的工厂区内,这一乱事现在是英国扩张商业的唯一障碍了。”“这一乱事”是指( )
A.虎门销烟 | B.太平天国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
有人说:“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当时全军北伐,太平天国革命本可成功。”这种观点的错误主要是
A.夸大偶然因素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 B.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
C.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 | D.缺乏阶级分析的观点 |
晚清某一时期,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的地方志都有如下记载:“人口大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各省“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指房屋土地),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乃不得已占别家之产以之自活。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皆非原户。”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 B.鸦片战争 | C.太平天国运动 | D.洋务运动 |
太平天国由盛至衰的转折点是
A.北伐失利 | B.太平天国统治阶层内乱 |
C.安庆失陷 | D.天京陷落 |
有人参观了位于南京的太平天国东王府后感叹道:“太平天国幸好失败了,不然洪秀全又是一个朱元璋”。此人的观点( )
A.否认了太平天国的革命性 | B.具有主观臆断性 |
C.站在地主阶级立场说话 | D.客观地指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
从下图分析得出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是( )
A.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
B.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
C.自然灾害严重的结果 |
D.土地兼并加剧的恶果 |
太平天国领导人曾对在华的外国使节说:“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但)害人之物为禁。”这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上( )
A.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有了正确认识 |
B.主张自由贸易,无论何种商品都不限制 |
C.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外交方针 |
D.奉行独立自主、反对侵略的外交政策 |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 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 |
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 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 |
武宣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祥地之一,民间流传着“洪秀全智惩清兵”等七个短篇故事,歌谣有“妹莫忧,卷起包袱上柳州,跟随天军去打仗,太平天下乐悠悠”等10多首。这些资料的研究价值在于 ( )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 B.太平天国运动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 |
C.清政府军队不堪一击 | D.太平天国运动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 |
“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洪秀全《天父诗》实质上旨在宣扬( )
A.男女平等 | B.人际和谐 | C.君权神授 | D.上下尊卑 |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颁布法令:“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说明洪秀全( )
A.背叛了农民革命事业 |
B.没有摆脱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 |
C.害怕得不到尊重 |
D.为了完善农民政权的法律 |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设立“制钱局”,并在随后的几年中发行了大量的不同规格的货币。在发行的货币中(如图),所用文字涉及到“國”字的,均以“囯”代替(以“王”取代“或”)。对于这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定都之初,洪秀全十分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
B.说明天国的领导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深刻 |
C.掌握金融权有利于巩固新生的农民政权 |
D.利用发行天国的货币从经济上沉重打击了清政府 |
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其主要依据应是
A.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 B.《资政新篇》的实施 |
C.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 D.是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