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
A.满足了农民的土地愿望 | B.实行圣库制度 |
C.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 D.私有观念彻底消失 |
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19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天国政权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这说明
A.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
B.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纲领 |
C.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
D.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
“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由此,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一个传统国家的一些新派孤岛而已”。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洋务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 |
C.维新变法运动 | D.辛亥革命 |
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
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
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
马克思曾指出:“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即太平天国运动) 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没有英国的侵略就没有太平天国运动 |
B.英国的侵略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
C.只看到现象而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
D.马克思高度评价英国侵略对中国革命的作用 |
1858年,英国侵华军司令额尔金率舰队自上海沿江西上。在天京江面,太平军与其交火。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这主要说明了太平天国
A.反对帝国主义的态度不坚决 |
B.受《北京条约》的影响较深 |
C.急于学习西方的强烈愿望 |
D.对西方列强存在某种幻想 |
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的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 )
A.阶级矛盾激化 | B.中国主权丧失殆尽 |
C.清政府角色的变化 | D.民族矛盾缓和 |
1853年,英国一家报纸曾登文指出:“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我们的损失将是很大的,我们的所得将是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文中的叛乱是指太平天国运动
②表明中外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③暗示太平天国运动面临双重敌人
④说明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革命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颁布法令:“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说明洪秀全( )
A.背叛了农民革命事业 |
B.没有摆脱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 |
C.害怕得不到尊重 |
D.为了完善农民政权的法律 |
“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曾在安徽芜湖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的史实是( )
A.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 |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
C.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 D.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 |
从下图分析得出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是( )
A.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 B.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
C.自然灾害严重的结果 | D.土地兼并加剧的恶果 |
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人如此评价,“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捩拧拨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该运动应该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洋务运动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
A.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
B.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
C.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 |
D.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
范文澜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概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最能体现“这些特性”的是( )
A.天京事变 | B.定都天京 | C.金田起义 | D.提出《资政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