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1913—1922年,中国进出口面粉值变化表(单位:海关两)
年份 |
出口 |
进口 |
出超(+)入超(—) |
1913年 |
3384088 |
11094775 |
—7706687 |
1918年 |
10080756 |
947420 |
+9133326 |
1922年 |
663290 |
18059756 |
—11427466 |
材料二 1922年民族资本家张謇说:“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道路梗阻,节节为历,行之愈远,则商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另一资本家又写道:“我之廉价工人,(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彼之便利。况彼来者皆是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而善后”。
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怎样的发展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特征的原因及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出该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不得摘抄原文)。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04年英国众议院对国王的抗辩书称:“无论就尊严或威权而论,国内并没有最高的常设法院足以和本国会的法院分庭抗礼。本国会的法院得到陛下的圣裁,给其他法院颁布法律,但不接受来自其他法院的法律或法令。”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兵,皆属违法。……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1689年《权利法案》
请完成: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议会对待王权的态度有何明显不同?
(2)材料二的主要精神和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进步性或局限性?
1945年8月,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终于取得最后胜利。有人说:“中国抗日战争能取得最后胜利主要是因为美国空军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有人说:“是因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摧毁了日本的精锐部队关东军。”也有人说:“中国抗日战争能取得最后胜利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付出了沉重代价,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才取得的。”你赞同上述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近代以来,如何准确认识、评价、吸纳西方文明成为摆在近代中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如果参与“夷务”,马上“为同乡、同列所不齿”,学习西方则是“拜异类为师”。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东南沿海地区有一部分中国人接受了糖果、点心、汽水、啤酒等西式食品。“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洋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作室内照明之用,或者欧洲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态度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义和团运动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磁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经过义和团之后,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一度出现了“大江南北,奠不以洋为尚”的“盲目崇洋”的风气;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国人对这些行为的反思,人们不再是盲目地、简单地排斥西方物质文明,而是在承认西方物质文明优越的前提下,试图将利权从洋人手中夺回,套用当时的话说,就是“文明排外”。
――《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载《文史知识》
(2)义和团运动前后,国人对待西方文明有哪几种态度?试选取其中最进步的一种说明其积极意义。(11分)
材料三 孙占元认为,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经过了近代观念转换、近代企业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吸纳,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是沿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
——《近代中社会发展脉络纵论》(载《江西社会科学》)
(3)试依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
2006年11月,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广泛关注和思考。阅读下列选自《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回答问题。
材料:“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在16━17世纪,推动英国崛起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17世纪的中国和欧洲几乎同时产生了要求社会变革的进步思潮:中国的思想家黄宗羲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欧洲启蒙思想兴起。可是当时的中国却未能掀起如欧洲启蒙运动般的思想解放运动。试结合17世纪中国和欧洲的社会状况,分析评价这一历史现象。
阅读与思考
“战略机遇期”是指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面临的机遇。回顾历史,中国的发展曾面临过5次重要的机遇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当清王朝的统治者安于“康乾盛世”的余辉现状时。欧洲经过了一场历史性的变革,走向了主宰世界的高峰。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世界最终连成一个统一体。中国试图赶上这次发展的机遇,但最终失败。
材料三: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创造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亚洲也出现“日本奇迹”和“东南亚奇迹”。但同时代的中国虽然存在“崭新的机遇期”,却连续出现失误,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也落后于亚洲一些国家。
材料四: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历史性的变革”是指什么?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是怎样试图赶上这次发展机遇的?(3)材料三所提的“崭新的机遇期”主要指什么?试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分析中国丧失这次机遇的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能够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的最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两段材料皆据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请回答:
(1)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基础的?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
(2)根据材料二的观点,列举1901年到1920年间体现近代中国“沉沦”的重要历史事件。
(3)简要分析1901年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
材料二:已经垄断中国卷烟市场的英美跨国公司--英美烟公司,多方面谋划“把南洋公司打跨”。1919年5月,它污称南洋公司为“日资”,其产品为“日货”,大造舆论,并买通北洋政府官员下令其停业。南洋公司认识到“若屈降外人,则公司必将衰败”。因此,它联合各界奋起抗争,终于得以重新开业。
问题:
(1)示意图表明,民国初期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
(2)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哪些客观条件?
(3)南洋公司与英美烟公司的斗争说明了什么问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所提的问题。
华师大新世纪版的《世界通史》在其前言所说,《世界通史》,顾名思义是对世界历史的通观,它所考察的对象应当是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整体性历史运动的发展进程。它之所以区别于国别史和地区史,首先就在于它以“世界”——人类社会的整体作为自己的考察对象和研究视域;而它之所以区别于更广义的人类史或人类文明史,也在于它所确立的中心概念——“世界”具有结构意义上的特殊内涵,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对人类社会的泛指。
材料一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技成就,它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一起,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它的对外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杰出贡献。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二 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近代以来的中国已经告别了“中国中的世界”的时代了。她以不同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不管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都是人类社会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的总体运动规律的使然,它符合人类社会由地域性历史向整体性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正如《复兴之路》解说词所说,“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以下图片资料可见一斑:
图1《南京条约》签订
图5 2010SHANGHAI EXPO CHINA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社会除了科技文化成果外,还有哪些方面显示其区域文明成就?
(2)根据材料二,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所处的被动地位,实则开始于鸦片战争前的两个多世纪。这一时期中西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4)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达到以图证史。对于以上材料,某校历史老师以中国概括出从“中国中的世界”到“世界中的中国”这一主题。请仔细阅读图片及文字材料,你是如何理解这位历史老师对这一主题的概括?(注意:可以用这里提到的主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另外列出主题,来解答这道试题。)
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尽管它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它成为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材料一: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机!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
事变。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中国共产党为日寇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的时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3月17日)
请回答:
(1)为什么会出现“华北危急!平津危机!”?面对危机,1935年中共领导北平学生掀起的爱国运动是什么? (4分)
(2)1937年又发生了什么“新的大事变”?这场事变标志着什么? (4分)
(3)为了联合抗战,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联盟叫什么?按照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共领导的军队改编后叫什么? (4分)
(4)从1937年8月到1938年10月,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那四次会战?(4分)
(5)国共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指的是什么?本质原因何在?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