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提出“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那么作为人只能好好研究人应该做的事情就可以。”该观点最可能出自

A.泰勒斯 B.普罗塔哥拉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知识就是美德”,即知德合一;善是人内在灵魂。
——苏格拉底
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平衡,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四: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务行。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核心思想,其思想有何共同点?
(2)材料三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何意义?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四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4)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但产生的影响却相去甚远,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差异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格拉底说,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材料二: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三: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什么是启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基本观点。这一观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2分)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说明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政治构想。这些构想是材料三中康德阐述的哪一观点的体现?请概述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过程。(6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中外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明区域
任务
观点或名言
古代希腊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古代中国
孔子
仁者爱人
孟子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材料二 伏尔泰说:“这这个地球上曾有过得最幸福、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则的时代。”……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
——马克圭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 )和赛因(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在材料一的“观点或名言”中,这些中外思想家共同关注的对象是什么?对此,18世纪的伏尔泰提出什么主张?
(2)材料二体现的人文主义观点是什么?伏尔泰推崇孔子的目的是什么?这实际上体现了当时哪场运动的思想主张?
(3)据材料三,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西方思想是什么?这场运动在那些方面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产生了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外思想发展进程中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东西方文明相互启发与合作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材料二: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无知即罪恶。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些重要的东西,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由此可见中国古时不是没有能力的,因为后来失去了那种能力,所以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现在要恢复固有有地位,便先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
——《孙中山选集》
(1)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比他稍晚些的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被马克思称为“哲学之父”。依据材料指出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的原因是什么?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6分)
(3)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在中国被称为“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在法国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6分)
(4)材料四中孙中山对“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的原因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如果没有受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三 “通才教育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使受教育者获得德行与智慧的、能唤起和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与最高才能的教育”
—— 意大利 弗吉里奥(1349—1420)
材料四 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管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朝时期的教育状况?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怎样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与材料一中反映的教育思想有何区别?
(3)材料三反映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当时什么主题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种教育思想出现的时代背景?
(4)根据材料四,概括南京临时政府的办学宗旨以及在教育内容上的进步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格拉底坐牢时,听到有一犯人在唱一首新歌,就要求教他唱。唱歌的犯人很吃惊:“您就要被处决了,为什么还要学唱新歌啊?”这个伟人回答:“这样我死的时候就多会唱一首歌。”这体现了苏格拉底的什么思想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认识你自己
C.美德即知识 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
西方
古代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现代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当代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 年的流行语。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评议“幸福观”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150字左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格拉底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二 下图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画(图略)的图注:
注: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
材料三  以下是启蒙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孟德斯鸠:这个禁欲的职业(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如此。
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康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1)有人说苏格拉底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结合材料一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概括其反映的宗教思想,并指出其实质。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4)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分思想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播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
——苏格拉底
(1)据材料一,指出苏格拉底对古典人文主义内涵的拓展(2分),并说明其拓展的主要目的。(2分) 
材料二

(2)根据图中美术作品的特征,判断它们产生的历史时期及其反映的主流思想。(2分)指出它们的作者和康有为宣传思想文化手段的相似之处(2分),分析产生这种相似之处的共同因素(4分)。
材料三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相同点,他们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潮流?(6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思想解放发挥着重要作用。
材料一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李毓秀(1647~1729)《弟子规》总叙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圣人”的主要思想主张?联系作者所处时代分析编写此书的目的。
材料二    如果有人问,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哪些思想家通过他们的存在、人格和学说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最大?……德国哲学家卡尔·亚斯佩尔斯在其著作《伟人》中,将这些伟大的人物压缩为四人,即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和耶稣。
西方国家有这么长的发展时间乃是他们的幸事。对此作出贡献的肯定还有诸如柏拉图、亚理士多德、亚当·斯密和康德等哲学家,他们对个人主义发展和理性的完善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而受儒家影响的亚洲国家则更倾向于集体的制度。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没有哲学和政治的自由是不可想象的。
──(德)乌利希·道姆《欧洲人眼中的孔子和苏格拉底》
(2)苏格拉底的思想对近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理解康德 “对个人主义发展和理性的完善发挥了重要影响”?
材料三    1906年发布的《同盟会宣言》反映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某同学从中找到这样一段材料:“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3)请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基本原则并加以评价。(4分)
材料四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身处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同学们对社会发展变化感触颇深。结合邓小平南方谈话,某同学提议以“改革开放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主要内容写文纪念。
(4)以下为同学们列出的写作题目,请你仿照示例,选择其一,并说明写作的要点。(4分)
题目一:重新焕发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题目二: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
示例题目:乡村巨变——农村改革
要点:克服平均主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生产积极性;撤销集中的管理体制(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促进经济发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格拉底被马克思称为“哲学的创造者”,主要是因为他(    )

A.对自然界的探讨和解释 B.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C.使哲学成为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D.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熊和隐士成了好朋友。熊看到有苍蝇来打扰隐士睡觉,很生气。它抱起一块大石头砸向落在隐士额角上的苍蝇。苍蝇飞跑了,隐士的脑袋也成了两半。”对这个故事,苏格拉底会说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人生而平等” D.“人民主权说”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
材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材料五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
请回答:
(1)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观及政治主张的不同点。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阳明认为应怎样加强道德修养?
(3)根据材料四概括苏格拉底的思想。
(4)据材料五分析,汉密尔顿主张对政府进行“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的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与其他思想家相比,汉密尔顿主张如何对人性进行规范引导?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材料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
材料三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欲 。
—— 《朱子语类》
材料四 知识即美德,愚昧是万恶之源。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其论点(不可摘抄原文)。(2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儒家社会道德观。(3分)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结合所学,列举汉代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2分)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归纳西方在精神文明方面从古代到18世纪发展的主题及主要趋势,并对比归纳中国传统文化在政治上的发展趋势。(4分)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东方孔子和西方苏格拉底在社会道德建设上的相同点。(2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苏格拉底试题